《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全文解读: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
孔子评论他的弟子公冶长,说他人品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经下狱,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女儿嫁给他了。孔子以人品为重,品德修养良好,再看其他条件,品德不好,其他条件再好也没用。南容,也是孔子弟子,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南容不会被政府废弃不用,国家无道,他也不会受到刑罚。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这段话中孔子称赞南宫括谨慎贤明,国家政策清明,应该积极入世,为百姓服务,政治阴暗,就要明哲保身,以待时机。子贱,是孔子弟子宓不齐。孔子说他是真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得到这样好的品德呢?这句话是孔子称赞子贱品德良好,趁机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鲁国有君子,子贱身处这样的环境,才能够懂得亲近贤能,向君子学习,自己也成为君子。子贡问孔子,我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再问,什么器皿呢?孔子说,你是宗庙里贵重华美的瑚琏。子贡在孔子弟子中,一边经商,一边学习,见多识广,口才极好,孔子评价子贡,认为他是一个有用的人,所以用瑚琏这样珍贵的礼器形容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先做一个有用的人,尽量成为多才多艺的通才。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是说,有人说冉雍有仁德却没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好口才呢,花言巧语待人,常被人厌恶,我不知道他的仁德怎样,但何必要有好口才呢?一个人忠实、诚恳、谦虚,加上口才好,当然很受欢迎,但为人不够诚恳,说话强词夺理,反复无信,口才再好也没用。孔子看到当时社会喜欢巧言辩解的风气,借用这个机会说明口才好不好,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漆雕开也是孔子弟子。孔子要派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自信,孔子听了很高兴。一般人听到做官机会,恨不得马上上任,充满信心,却未必真有实力,漆雕开按照君子原则,凡是先想想自己适不适合,没有把握,宁愿推辞。这句话是指孔子欣赏弟子不为名利诱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未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我的理想不能实现,还不如乘坐木桴出海,能跟我一起去的,或许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子路,你比我有勇气,可惜太不了解我的心思。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又问,那子由呢,孔子说,一千户的大县,一百辆车的大夫家,可以派他去做总管,至于他是不是仁者,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宫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宫西赤穿上朝服,系上衣带,站在朝廷上,可以派他和外宾会谈,至于他是不是仁者,我也不知道。这段话中,孔子在孟武伯追问下,分别评价了子弟,子路,子由,子华,但只赞美他们的能力、才艺。孔子对待仁十分看中和、慎重,不轻易用仁德称赞弟子,这里他说不知道是爱之深责之切,督促弟子更进一步,真正成为仁者。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个比较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便能推知十个类似道理,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推知两个。孔子说,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不如他。子贡深知自己和颜回的差距,客观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孔子安慰子贡,一方面嘉许子贡诚实,一方面也表示赞赏。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粉饰。对于宰予,不值得责备,又说,原先我对任何人,听他说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任何人,听他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就是因为宰予,才使我改变了态度。宰予是孔子弟子当中口才很好的一个,平日说话头头是道,好像很懂道理,不料白天睡觉偷懒,被孔子指责言行不一致。孔子说,我从未见过真正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算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怎么可能刚毅不屈呢?申枨也是孔子弟子。人常说无欲则刚,然而欲望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要求无欲,违反人性,而有了欲望,又顾虑太多,这句话里,孔子感叹刚强的人难得,同时也是建议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事加在他人身上。孔子说子贡,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子贡的话很类似,但说起容易,实践起来难,孔子为了勉励子贡说到做到,特别提醒他现在还做不到。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的道理,我们听得到,老师讲人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不容易听到。在论语中,只有《阳货篇》出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重视教育功能,天道阴阳变化,人生祸福吉凶,很多地方,不好描述,因此很少提及,而关于性与天道,孔子谢了易传的《十翼》。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孔子教导的道理,在还没有完全做到之前,唯恐又听到新道理会来不及实行。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文武全才,特别重视实践,他害怕听到新道理,不是不愿意,是深怕来不及做,一般人多听少做,子路重视实事求是。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下属请教为耻,所有谥为“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善于和朋友往来,彼此相处越久,别人越尊敬他。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这里的臧文仲身为鲁国大夫,应该知道用天子庙饰不适合,但明知故犯,是愚昧的行为。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是尽忠了。子张说,算不算是仁者,孔子说,连明智都谈不上,怎么能算是仁者呢。子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当时齐国大夫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到另外一个国家,他说这的臣子跟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便离开了,再到一个国家,他又说,这的臣子还是跟我们大夫崔子差不多。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是清高。子张说,算不算仁呢,孔子说,连明智都算不上,怎么能算得上仁者呢?这里的“未知”,可以理解为不够明智,是道德上的不明事理。令尹三起三落都是被动,缺乏自我应对。陈文子应该讨伐弑君的崔子,但他却完全没有动作,所以都称不上仁。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考虑再三后才做,孔子听到后说,再考虑一次,就可以了。这句话很有意思,孔子是讲,三思而行固然好,但不能固执呆板,思虑过度,有时候也会耽误事。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就显露聪明才智,国家动乱,他就装傻。他的聪明才智,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装傻功夫,别人就赶不上了。孔子在陈国,感叹说,回去吧,回去吧,在我家乡的弟子,志向大而行事鲁莽,道德文章都很有成就,只是不知道如何把握度。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极少。一个人减少厌恨别人,也能够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厌恶。伯夷叔齐是历史知名人物,在武王伐纣时,曾经加以劝阻,武王统一天下以后,他们二人宁愿饿死首阳山,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微生高是人名。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正直,有人向他借醋,他家正好没有,他不直说,却向他的邻居要来再给别人。孔子这句话是陈述事实,并没有做出价值判断,但每一件事要合情合理,用别人东西送人情,还是有失合宜。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是鲁国太史。这句话中,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人喜欢的样子,对人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也是我认为可耻的。心里藏着怨恨, 表面却跟他要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如此。这里面孔子告诫弟子做人要正直,不可奸诈,阳奉阴违,是为可耻,弄巧成拙,对自己更不利。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子路站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将自己的车马、衣服和皮衣与朋友共用,就是破旧了,我也无遗憾。颜渊说:我愿不自夸才能,不表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愿。孔子说,我愿老人可以得到奉养而安乐,朋友以诚相待,年轻人受到照顾,并懂得感恩。孔子说,算了罢,我还没见过能够发觉自己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这句话是孔子勉励弟子,要勇于面对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自我悔改。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像我这样的忠实诚信的人,但不一定像我这样好学。这句话里,孔子提醒我们,忠实诚信是美德,可以培养,好学不倦是精神,比较难保持。不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好学不倦,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