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北温带草原与荒漠过渡地带,其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形险要,海拔在1400米至3500米之间,俄勃疙瘩主峰海拔达到3556米。它作为北疆的天然屏障,阻隔了沙漠与寒流的影响,平均气温-0.9℃,年降水量420毫米,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无霜期约129天。土壤类型丰富,从山麓到山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山麓地带至2000米为山地灰钙土,2000至2600米为普通山地灰褐土,2600至3100米为中性山地灰褐土,而3100米以上则为山地草甸土。
贺兰山横亘于银川平原与阿拉善高原之间,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20-40公里,主峰俄博疙瘩位于内蒙古境内。分为南、中、北三段,考察范围大致在北纬38度21分至39度22分,东经105度44分至106度42分,涵盖中段和北段。考察区域面积接近6000平方公里,地形复杂,东西两侧有山前洪积扇平原。
贺兰山的地质历史久远,地层发育齐全,自古生界至第四系几乎都有,但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缺失。太古界和上元古界片麻岩、石曲岩在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地可见。寒武系、石炭纪与二迭纪的岩石广泛发育,上古生代以产煤地层著称。白垩纪和第三系地层则相对不发达。
山势受构造运动、剥蚀与侵蚀影响,形成陡峭石骨,东西两侧地形差异显著。东侧沟谷众多,属外流区,如榆树沟、甘沟等,气候较干燥;西侧沟谷较少,属内流区,如峡子沟、黄渠沟等,气候更为干燥寒冷。气候特征深受大陆性影响,冬寒夏热,降水少。
在贺兰山低山区,气候与土壤条件显著影响植物分布。东侧山前地带,从南至北,气温和降水量随纬度变化;西侧巴彦浩特海拔较低,气候更为干燥。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但降水量增加,形成针叶林、灌丛和草甸,展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从灰钙土到山地草甸土,各有其独特的植被类型。
扩展资料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贺兰山的中段东侧,并以山脊为界与西侧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区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是我国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高等植物有655种, 其中国家保护植物有沙冬青等6种;陆栖脊椎动物有1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兰马鸡等16种。该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半旱地区植被发展、演替及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