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受哪些因素影响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8
这个属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了。我就不信真的有人会在意有学生录而不读。 录而不读只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学生有了更好的选择,这个选择可能出国,可能是找到个好工作,可能是考上了公务员等等。至少,不读,学校总不会逼着学生读书吧。更别说什么浪费教育资源,危害教育体系,

这个属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了。

我就不信真的有人会在意有学生录而不读。 录而不读只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学生有了更好的选择,这个选择可能出国,可能是找到个好工

作,可能是考上了公务员等等。

至少,不读,学校总不会逼着学生读书吧。

更别说什么浪费教育资源,危害教育体系,这种词看着吓人,可是和录而不读这件事放在一

起,简直是笑话。

你说研究生“录而不读”危害大,那高考呢? 

还有公务员录而不上岗,或者很快辞职,是不是要搞出类似的五年必读期,或者三年内全国其他研

究生院不得录取,要说愤怒,公务员系统内的愤怒才是真刀真枪的限制,教育系统,搞笑吧。

况且110万的录取,和490万的报考,只要报考人数检查几年,录而不读恐怕就消失了。

难道真的有人舍得放弃三战,四战,五战得到的录取通知书,与庞大的备考人数相比,录取人数是微不足道的,录而不读的人更令人不在意。

一、抛开学校和专业,录而不读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事儿,过去有,未来还会有,32名,并不多,去年69

名呢。

录而不读是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至于上升到诚信惩戒,浪费教育资源,破坏招生秩序都有点上纲上

线了。中国政法大学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3384人,录而不读的才32人,1%的比例都不到,又

能对整个研究生培养制度造成什么影响,又破坏了什么招生秩序。

不光是中国政法,连北大清华,乃至浙大武大每年录而不读的研究生都很多,比例呢,也是不超过

1%。所以,这种事儿,单看学校和专业,挺唬人。

新闻人的视角往往是眼球效应,圣母思维,去年是清华录而不读,今年是中国政法录而不

读,明年呢,搞不好就是北大人大了。年年不重样,年年还是社会好新闻,记者通稿直接替换就

行。

我觉得,只要不是大规模录而不读,都是无需关注和调控的,年轻人,特别是有能力考上名校研究

生又有魄力不读的年轻人,都非池中物,有更多的选择,成长成才需要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二、当然,你非要说那些被占用的名额浪费掉了,挤掉了原本有机会读研的学生,这就无话可说了,末

尾淘汰,马太效应,在任何领域都存在。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录取110万,今年估计报考超过500万,还可能缩招,总不能落榜那几

百万人埋怨这些录而不读的人吧。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只要有能力,靠本事考上的,也可以潇洒地放弃!

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法大在国内法律界的地位不用多说,要学校反思的可能没搞清楚状况,谴

责学生的可能也过于小题大做。本科生毕业有很多种选择,考取公务员、参加工作、读研究生甚至休业在家等等,如何选择是学生

的自由。由于各种选择在时间上的差异,考研可能仅仅是兜底。

比如,每年的研究生考试时间一般在当年年底,同步进行的还有国考。

三、研究生考试确定录取时间已

经到大四下学期,此时很多省份公务员考试笔试也已经已经结束。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学生还有各种考事业单位、进国企或者其他有吸引力企业就业的机会。考研真

的只是众多选项中相对比较安逸的选择之一。

但是,每一个领域都有它的规则所在。在各种招录程序都完成后,学生再录而不读,学校已经

没有了补录的机会,直接耗费了教育资源,也改变了后面本有机会补录的考生的一生。 

如果上升到道德层面似乎有点过,也没有法律规定不允许这样操作,法无禁止即可为,如何抉

择是考生的自由。说尊重考生个人意愿,又未免显得无足轻重,对本科替补录取的考生造成了“事

实上的不公平”。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完善招录机制,公务员招录现成的模式在哪里完全可以抄作业。公务员招录过

程中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公务员会经历笔试、面试、体检、考察、政审环节,每一个环节考生都可以主动放弃。

四、政审结束,在报道之前,考生提出放弃,面临的将是记入诚信档案、五年内不得再次报考公务员招

录考试等惩罚。在上述任何一个环节有考生放弃,都可以按照招录方案启动递补程序,而且考试成绩一般在考试结

束后一年之内有效。

一味指责学生用处不大,人家有更好的前程、更好的规划,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大大方方“录而不

读”。但学校却可以采用更加健全的招录机制,堵塞漏洞、降低损耗、实现多赢。

录而不读这事,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性,更是一种私人事务。当事人基于自身利益,处理好此事即可。比如,履行必要的放弃入学手续,学校批准了,家人支持,自己也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适安排,这就足够了。他人没有必要置喙,更不必持反对意见,说一些刺耳的话。如果扯到录而不读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则未免言重。当然,无论读研还是不读研都是个体选择,也是家事。不能因为当事人比较优秀,考上了不去读就放大此事,过度阐释。

五、像这种私人事务,不必拿到公共平台上任其发酵,更不必变着花样讨论。该降温降温,该散场散场,过于占用公共空间热议此事,并不值得称道。录而不读要找原因就得找内因和外因。大面积的录而不读一定有学校的部分责任,导师的风评,专业的质量,待遇的满足等等都会是学生考虑的原因。另一方面,考研越来越沦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出路了,而不是自我进一步对世界的兴趣探寻。  就业的话,谁还不多找几家呢,当然是哪个好去哪里了,我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还读研究生干啥。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h/2/965177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