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
一、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照评价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评价(常模参照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个对象的相对优劣。
相对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显显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也不够重视。
2、绝对评价(标准参照评价、目标参照评价)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绝对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用于升学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它包括各种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学习疑难所在的考试,以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其目的是更好地组织后续的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种评价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而不强调成绩的评定。
3、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