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有哪些特征
智慧校园作为高校信息化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更为深入。其核心特征包括:
集体知识共生共荣:智慧校园不仅要支持知识的创造、传播、管理、使用,还要实现个人知识的良好组织管理与便利分享,支持团队知识的有序组织与协同创新。例如,云盘、维知、微博、博客等工具可以帮助个人管理知识,而维基百科、机构知识库等则有助于团队知识的协同创新。
业务应用智能融合:智慧校园从业务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开放、整合、协同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架构,实现主动推送和智能推荐。此外,基于云计算,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云”与“端”的结合,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外部智慧融会贯通:智慧校园需要与外部世界密切联系,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例如,通过校际交流、社会需求以及发展趋势的把握,来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络高速泛在: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智慧校园建设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为各类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校园的“神经网络”,增强了智慧校园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智能服务的能力。
智能终端广泛应用:高校师生的智能手机、IPad 普及,使得随时随地的计算、信息获取与感知成为可能。数字装备的广泛应用,远程使用、管理与控制成为现实,人与物的互动不再是科学幻想。
团队协作便利充分:便利的团队协作支持包括统一通讯、日程共享和团队协同等。统一通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统一集成、模式多样的通讯服务,支持个体或群组的交流,支持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交流模式。
智慧校园通过广泛采用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业务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利,完成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跃升。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