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让学生眼睛闪亮
一、有趣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 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重要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如猜谜、游戏、数学历史背景介绍及合理利用多媒体等。
二、多媒体资源的利用
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使用动画模型进行动态模拟,达到直观的效果,在课后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含有与所授课内容相似的含有数学问题的网址。因为有了该课基础内容的铺垫,学生对于此类数学问题一定有着想尝试的冲动,老师不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悬念”,也可留给学生部分可以去尝试的资源。
三、引导学生探索
设问中又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浓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包括两部分: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学生的自主讨论,引领学生在数学天地探索,对教师本身也是极大的挑战;教师的应变能力,对探索方向的掌控能力都直接影响着探索的进行,而又要在探索中适时为学生创设悬念,带动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活中学会思考,体验成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合作,懂得交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尊重,成为主人。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活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因为“新鲜”、“有用”、“就在身边”而变得有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因为不断地得到“尊重”、获得“成功”、体验积极的“情感”而得到满足,是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最终使学生喜爱数学课堂生活,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风趣的语言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声音,生动活泼、简洁练达的表述,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都是语言美的良好体现,可以为课堂增加生动性,避免学生听觉疲劳的好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