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概况介绍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自1844年起以新加坡图书馆的名称开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那时。然而,莱佛士图书馆在那个时期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直至1862年迁移到市政厅,即现今的维多利亚剧院。1874年,政府接手该馆并改名为莱佛士图书馆,随后图书馆在1876年搬回莱佛士学校,并在1886年通过《图书注册法令》成为接受缴送本的图书馆,最终在1887年迁至斯坦福路的国家博物馆。1938年,档案保存功能被添加到图书馆的职责中。1953年,慈善家李光钱的慷慨捐助为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而1957年的《莱佛士国家图书馆法令》使其成为免费的公共图书馆,正式更名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960年11月12日,新图书馆大楼启用,同年根据《国家档案和记录中心法令》,档案部分独立出来,尽管初期两馆共处一地,直到1978年才完全分开管理。1968年的《国家图书馆法案》修正案明确了图书馆的职责,强调了其在全国图书馆发展和协调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东南亚规模和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1960年正式启用,经过2005年的重建,新馆坐落在市中心的维多利亚大街100号,由两座16层的建筑组成,每层楼之间通过天桥相连。图书馆的管理归属于国家信息与艺术部的新加坡图书馆管理局。
扩展资料
新加坡最早的图书馆由新加坡奠基者莱佛士·斯坦福创建于1823年,公众可以从该学校图书馆借书,但要付出少量费用。1957年颁布了《莱佛士国家图书馆法令》,于是这所收费图书馆正式成为免费的国家图书馆兼公共图书馆。1960年11月12日国家图书馆大楼正式启用,根据1967年的《国家档案和记录中心法令》,档案部分分离出去,但是在1970年之前,档案馆和图书馆同处一个屋檐下,而直到1978年两馆仍由同一人领导。1968年《国家图书馆法案》修正案详细规定了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强调了其在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协调中的领导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