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中的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或左右人们的认知活动.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4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于他人、自我以及社会群体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性,认知偏差在所难免。这些偏差通常是由于人们为了简化信息处理而产生的。社会知觉中的认知偏差种类繁多,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于他人、自我以及社会群体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性,认知偏差在所难免。这些偏差通常是由于人们为了简化信息处理而产生的。社会知觉中的认知偏差种类繁多,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偏见、负向效果、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偏差、自我中心偏差等。

1. 信念固着偏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重视第一印象,这一印象一旦形成,即便后续信息与之不符,人们也会倾向于寻找理由来支持这种印象。

2.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后续印象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3. 近因效应:相对而言,最后接收的信息对印象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先行信息较为久远时。

4. 负向效果:如果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个极端消极的信息占据了主导,即便后续有大量积极行为,消极印象仍难以改变。

5. 证实偏差:人们倾向于选择性地解释和回忆信息,以证实自己既有的信念或图式。

6. 行为证实偏差:人们的社交行为通常受到既定图式的指导,导致他们在交往中作出符合他人及其行为期望的行为。

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能体现这些认知偏差。例如,即使刘小庆在银幕上成功塑造了许多角色,但因为她是知名的偷税者,许多人对她形成的印象仍旧是负面的。在网络交流中,如果被告知对方具有正面的特质,人们往往会感受到对方的行为更加愉快和可爱,这是因为对方的行为被解释为符合了人们心中的图式。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4/2/1173707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