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一种什么诗歌形式
词,是一种文学作品的文体名称;萌芽於唐朝,兴盛於宋代,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简称「文体」);所以常被称做「宋词」。
这是个什麼样的文体呢?大多数人都知道「诗」这种文体,故先从诗来说明:
诗,多半是句式整齐的格式,如:四字一句、五字一句、七字一句。在创作当时有可唱,有不可唱的。
词,则是想在整齐的字数格式之外,寻求突破,以便在「唱」的时候,可以增加韵味。
故先在整齐的诗歌格式上,加一两个没有意义的虚字;如:阿、啊、……;或可有可无的「又、之、偏……」等。
类似现在流行歌词中,也会有的「啊~~我梦中的蔷薇」、「baby ......」。
因为是加在现成的整齐的诗句上,用来陪衬主文的,所以又称为「衬字」。
後来,慢慢演变,就在这些衬字的位置上,写上有意义可增加主文感情、说明等的实字。这样,一篇作品中句子的字数就有长有短了;因此,词也称为「长短句」。
但是,由诗转型为词的最大诱因,在於宋朝文人喜欢与歌伎吟唱诗句,故当「词」的格式逐渐成熟後,许多有音乐素养的文人便特别为某个情境写一阕词,并自订每一句的字数、每一字的平仄、需押韵的地方;再透过连续的平仄所产生的抑扬顿挫,呈现出旋律感。(如「平平平仄仄」就与「平平仄仄平」的节奏感不同。)
这就像现代的作曲者谱写一首曲子一样;只是宋代文人采用的是「平、仄」两个音阶,而现代可能是五个、七个音阶。
喜欢这个新创的格式旋律而传唱的人,会为这格式命一个名字,如「蝶恋花、一翦梅、浣溪纱、菩萨蛮、水调歌头……」。这些名字,就是所谓的「词牌名」。
只要谱写出来的新词格式受到欢迎,就会有人依著这阕词的格式,「填」进自己不同的文字以叙述心境等。所以任何人都可以选用某个词牌的格式来「填词」。
你也可以!
我来介绍一阕格式简单的词牌,〈虞美人〉:
格式中「中」的位置可以用平声字,也可仄声字。「韵」则指此处之字需押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配合李後主所作〈虞美人〉,可观察到何谓:「每个句子的长短,每个字的平仄,每个该押韵的地方,都符合格式」的现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