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的知行观是什么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30
张载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也有神秘主义的唯心论倾向,主要表现在“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上。所谓“闻见之知”,包含有三方面内容:(一)承认感知来源于外界事物。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又说:“人本无心,因物有心。”(

张载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也有神秘主义的唯心论倾向,主要表现在“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上。

所谓“闻见之知”,包含有三方面内容:

(一)承认感知来源于外界事物。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又说:“人本无心,因物有心。”(《语录》)这就是说,外界之物是感觉和知觉的对象,心是对物的反映。他还说:“人谓己有知,由耳目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大心》)这种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物接触过程而获得的认识,称作“见闻之知”,而“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也就是说,耳目是人和外物交通的门户,是认识的通路。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二)看到“闻见之知”的局限,认为只属“学”的范围,尚未得“道”。他说:“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万里之高也。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又说:“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语录》)这种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知阶段而要运用思维,从人的内心达到“穷理”(即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是可贵的。

(三)认为“闻见之知”作为认识的标准,必须是共见共闻。他说:“独见独闻,虽小异,怪也,出于疾与妄也。共见共闻,虽大异,诚也,出于阴阳之正也。”(《动物》)这就是说,个人的见闻,即使小异,也是个人的疾病与幻觉造成的,不可靠。而群众的见闻,如疾风迅雷,山崩海啸(xiào),虽是严重的怪异现象,也是真实可信的。这种以共见共闻来防止独见独闻的主观判断上的失误,还是颇有道理的。当然真理的真正标准并非以闻见之人数为准,社会实践才是惟一的标准。

所谓“德性之知”,也包含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认为“德性之知”是不依赖于感官所得的“天德良知”。他说:“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大心》)因为它是关于天地万物规律的无所不包的认识,这是“闻见之知”所不能获得的。只有得天下之理的“天德”,方可“穷神知化,与天为一。”(《神化》)这就过于抬高了“德性之知”。

(二)主张“德性之知”是靠“尽心、知性、知天”而获得的。心从何来?张载答道:“成吾身者,天之神也。”(《大心》)张载这里讲的“神”,不是人格化的神灵,而是作为气的一种独有变化的功能。他认为气的千变万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看起来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故称“神”。他说:“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易说·系辞上》)所以,心也是从这“神”来的。

(三)认为“德性之知”属圣人所有。他说:“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桔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这里他片面夸大圣人“心”的作用,使其“闻见之知”的唯物论滑到了“德性之知”的唯心论泥坑。

不过,张载的认识论运用在学习上,有不少可取之处,他对知与不知,总结了辩证的经验。在《中正》中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在《经学理窟·气质》中说:“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中说:“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少也,所知多则不自满”,“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些都是辩证的见解,十分可取。事实上,学习是从不知到知,在不自满中进步,在解决疑难中提高的。张载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30/2/993266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