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点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7
国父孙中山颁“旌义状”以资奖励福建永春华侨郑玉指先生对国家民族之忠节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牌前“侨光亭”边大樟木枝叶横节树荫下有一块“ 旌义状 ”石碑苍松有劲,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

国父孙中山颁“旌义状”以资奖励福建永春华侨郑玉指先生对国家民族之忠节

“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牌前“侨光亭”边大樟木枝叶横节树荫下有一块“ 旌义状 ”石碑苍松有劲,见证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到岵山镇,再爬上10多公里的盤山道路,便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牌坊建有一座侨光亭,亭边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整个碑面由於山区湿气布满青苔显得古老苍劲,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别刻有“国父孙文”四个字,在孙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义状 ”三个大字,碑文(原文无标点)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左右两端为枝条状,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 旌义状 ”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30多人。

旌义状”碑,是为郑玉指先生所立的,郑玉指(1851—1929年),字绳摇,祖籍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人,早年出洋到马来亚的槟榔屿做苦工,後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侨领之一,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後,海外侨胞留学生唾弃腐败贪污无能的清朝政府,早有推翻之心,以建立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新中国,中国同盟会日益活跃,集结有志之士参与宣传革命大义,不约而同加入同盟会,南洋即是华侨及留学生筹募、策划、支持革命之根据地。

北马来亚槟榔屿,乃天然之良港,从中国东南出海必经其地,亦是福建侨胞重要聚居地,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到槟榔屿,大肆鼓吹革命筹组策动当地华侨参加革命活动,深受侨民之拥戴,并於1906年9月成立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积极宣扬革命大义。

郑玉指先生家乡族人宿怀反清爱国之心,特别拥护孙中山先生之奉献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号召,立即加入槟榔屿分会第一批会员,多次参与孙中山亲自主持的重要骨干会议,称赞孙中山先生之勇气才德,郑玉指先生家族为支持革命共谋大举,多次慨捐财物,鼓动族裔,宣扬大义动员华侨出钱出力在所不惜,为筹措革命经费作出重大奉献。

1910年2月,孙中山先生携家带眷再到槟榔屿,当下槟榔屿华侨各界主动参与革命气忿蓬勃活跃,侨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遗馀力,皆主动请命参予同盟会欲罢不能,终在槟榔屿设立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为中国革命奠下基础,并秘密筹措人力、物力、财力,筹谋策划发动广州起义,开启广州黄花岗起义之火苗。

随後孙中山先生支身赴美,其家属仍然留在槟榔屿,欣然接受郑玉指先生族亲等协助,孙中山先生家眷等日常生活无虞,得到充分照顾无暇不至,使孙中山先生得以无後顾之忧,游学英美等列强,寻求协助与支持并宣扬建立民主共和国宪政之理念。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其中华侨牺牲者占有二十九人,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黄花岗之役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与主权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彻底推翻君主立宪之专制,以奠定日後“辛亥双十革命”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历史性意义的武昌起义。代表新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荣获孙中山先生颁发的“旌义状”,此旌义状於民国年间勒於石碑,并特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永春仙夹镇东里村西坊门口“侨光亭”边林荫郁郁松柏永春。

“旌义状”原本只是一纸奖状,然而将它雕刻於碑石之上,千秋彪炳,实乃十分罕见,永春东里村口牌坊“ 旌义状 ”碑确属罕见之物,今者竖立在侨光亭旁,更显得突出,碑旁有两株大樟树,枝条舒展,蔽护著石碑,两旁大樟树每逢花开时节,花色白带淡黄,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香气怡人,令人心旷神宜,碑石上四围的条纹均描成黄色,底部的黄花更是让人不禁联想到浩气长存的著名“黄花岗起义”,正如风雨亭之名“ 侨光 ”一样,“ 旌义状 ”碑体更显光芒展现了“ 华侨之光 ”,为这著名俗称西向西上的仙夹镇东里村侨乡增色增荣。

泉州市有关部门徵集作为历史文物收藏,1980年初泉州市有关部门依原样重刻“旌义状”碑送东里村,东里村於1984年在村中公路边修建“侨光遮阳雨亭”时,重新树碑於亭边,彷佛细说著永春旅外华侨倾力支持革命历史功绩,令人油然肃然起敬,以作为辛亥革命历史之佐证,并永存纪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27/2/942796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