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发源于甘肃还是陕西
甘肃的秦腔历史悠久,早在甘肃形成东、南、中三个艺术流派。其舞台气氛热烈火爆,演员注重做工和表演技巧的运用,边式凝练。甘肃秦腔与陕西秦腔在唱腔上有所不同,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
甘肃秦腔的演唱风格与西府秦腔是有明显区别的。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甘肃秦腔在甘肃的传播历史悠久,秦声已久甘州亦然。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也别有风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板式兼以曲牌,曲牌杂以佛曲。甘肃秦腔的唱腔音乐旋律极富明代魏良辅所言“错用乡语”的特点,当地方言四声音韵给其旋律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甘肃秦腔在甘肃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演地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演地中心的中路唱派。三路唱派也叫三大流派,各以擅演的剧目独到的行腔、化妆以及身怀绝技的演员阵容甚至各自拥有的观众群等在甘肃形成鼎足之势,把甘肃秦腔推向全盛的高峰。
甘肃秦腔在20世纪初期开始进入兰州、武威、天水、平凉、庆阳等城市设“点”售票演出,为适应剧场环境和城市观众的欣赏心理,使以往庙会演出的粗犷风格生、净动作戏逐渐向戏院演出的细腻风格生、旦唱作戏慢慢转化。同时,班社之间、演员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促成演员讲究个人声腔技术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所唱秦腔在基本遵循陕西路子的同时又以新的思想观念十分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创新。尤其在搬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出大量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促使古老的秦腔艺术更加贴近现实并服务于现实。
甘肃秦腔艺术人才的前赴后继意味着甘肃秦腔向未来空间大踏步的延伸,更标志着甘肃秦腔以新的风姿更加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