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膜电解法离子膜电解法
离子膜电解法,其核心在于利用离子交换膜进行电解操作。这类膜由全氟聚合物制成,其侧链上带有磺酸基和(或)羧酸基等阴离子官能团,以满足对离子膜的特定要求。
在设计离子膜时,需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是阳离子选择透过性需优良;二是电解质的扩散率需低;三是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需高;四是机械强度需高,且不易变形;五是电阻要小。现代的阳离子交换膜通常采用聚氟烃织物增强的全氟磺酸-全氟羧酸复合膜,以实现上述功能。
面对阳极的一侧,离子膜设计了电阻较小的磺酸基,而面向阴极的一侧则采用了含水量低的羧酸基。这一设计旨在有效抑制氢氧离子向阳极室移动,从而提高电流效率。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膜的性能,有的离子膜还通过处理表面使之变得粗糙,或是附着微孔状无机物薄膜,以增加全氟羧酸膜的亲水性,减少氢气泡在膜表面的滞留。
这种设计的离子膜特别适用于两极间距极小的电解槽,即所谓的“零”极距或“膜”间隙电解槽,这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得该技术在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离子膜电解法具有显著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其总能耗最低,与隔膜电解法和水银电解法相比,其在4000A/m电流密度下的每吨烧碱直流电耗为7.56~7.92GJ(即2100~2200kWh)。此外,其制得的烧碱纯度高,50%的氢氧化钠碱液中氯化钠含量仅在50~60ppm,无水银或石棉污染环境的问题,操作与控制较为容易,且适应负荷变化的能力较大。
然而,使用离子膜电解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其中对盐水的质量要求较高,而离子膜的价格相对昂贵。尽管如此,离子膜电解法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环保特性,已经成为现代电解工艺中的重要选择。
扩展资料
又称膜电槽电解法,是利用阳离子交换膜将单元电解槽分隔为阳极室和阴极室,使电解产品分开的方法。离子膜电解法是在离子交换树脂(见离子交换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利用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具有选择透过的特性,容许带一种电荷的离子通过而限制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以达到浓缩、脱盐、净化、提纯以及电化合成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