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阅读原文,了解大意。
这是做断句题初始的一步。看到题目,第一就是通读断句,并且要放置到原文当中了解该句在整篇文言文中的位置,这是在对通篇文章领会的情况下,最快速掌握句意的方法。在清楚了文章的文体、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思想倾向下就能把握住断句的一个基本方向。
另外,句子中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生僻字,可以通过几个字作为突破口,在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整体背景下进行翻译,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段与句子的意思。
二、依据对话,找准定位。
一个是找到对应的“说话”词语,如常见的“曰”“云”“言”“谓”等。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是要断开的。值得注意的是可能说话人的话语中还会引用他人的话语,这就需要在确定了一个“说话式”的句读之后,答题者还需要再次查看“说话内容”中是否还有要断的语句。
这需要答题者了解对话的形式,并依据述说内容进行断隔,尤其是在后一个对话的格式中,可能会出现对话人和“曰”字的省略。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掌握以下的方法加以辅助了。
三、找寻名、代、动(名词、代词、动词),确定句读。
名词和代词在句子的成分中,一般充当的是主语和宾语。在断句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地名、人名(前面全称,后面就会简称)、官职、事物名和朝代名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便可使答题者确定他们的成分是主语(在它的前面断开),还是宾语(在它的后面断开)。
依据名词和代词,答题者也可以确定在断开的部分之间是否出现了多余的成分,从而利于判断。动词普遍作谓语,一般情况下,它的前后是不会断开的。但是如果没有宾语,它的后面就需要断开。
学习文言文难点:
1、对语言文化的认知偏差
在语文课上,只要讲到了文言文、古诗词,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就理解不了这些故事和表达的主题,这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传达的文化和观念,肯定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有差距。
有些故事性的内容、讲道理的、描写人物的,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表达是陌生的,远离了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包括语言使用的习惯。
2、小学生很难对文言文产生共情
小学生很难对文言文产生共情,因为实在是离小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孩子理解不好,思想文化的变迁,必然会让小学生们产生文言文的阅读障碍。过去的生活场景和经验的描写,必须也有相关的知识点和语言文化与之相对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学习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