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的文人爱好旅游,又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
一、学子出游
文人在少年时作为学子出游,大多是为了求个大好前途。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对于古代大多数学子来说,他们刻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出仕。而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诞生,发展到唐朝以后,已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况且,唐朝时的科举考试,科目内容非常繁琐,为了便于对学子进行大筛选,唐朝又将科举考试分为了两级进行,既乡试和省试。
乡试一般在当年八月进行,而省试一般在来年的二月进行。为了能够如期参加考试,很多学子早早就会出门,然后在去往参考的路上奔波。根据《新唐书》记载: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常不减数千馀人。但是,在唐玄宗时期,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到二十七人。从这个概率来说,学子们的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
于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很多学子都会在考试前进行游学。在游学的过程中,一来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二来还可以扩展自己的人脉,以便在后期得到名人雅士的推荐。要知道,唐代取士并不是只看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海需要得到各界名人雅士的推荐。
为此,参考的学子纷纷奔走于各路公卿的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这就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而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当初孟浩然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丞相张九龄的推荐。从这首诗的思想情绪上来看,表达的是孟浩然想要入仕的心情。从诗词的内容上来说,寥寥几个字,就勾画出了洞庭湖的磅礴和大气。如果孟浩然当初没有四处游学的经历的话,那么他还能做到这样的一蹴而就吗?显然是不能的!
而当时有如此行为的,绝对不止孟浩然一个人,这是一种社会群发性行为。也就是说,对于多数的学子来说,他们最初开始旅游,为的是能顺利参加科举考试,或者说是为了能通过科举考试,达到入朝为官的目的。
二、文官出游
文人入仕成为官员之后出游,或是因为需要打发充裕的假期,或是因为遭遇贬谪之后需要调节内的心情绪。当代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但是,要清楚的是,这句话说出来以后能不能办到还是个问题。毕竟,旅游是个很花时间的事情。但是,对于唐朝那些已经入仕的文人来说,这不就不是个问题了。
唐朝官员的节假日非常多,从法定节假日来看,有春节、正月十五、清明、立春、立夏等众多日子。这些节假日加起来,大约有四十七八天到五十天左右。而从个人事假来说,婚、丧、嫁、娶、授衣假、田假等,都能请假。各种杂七杂八的假期加起来,一年能达到一百天左右。这般漫长的日子,让那些文人官员怎么过呢?除去宅男以外,剩下的自然就是四处游山玩水了!
而对于被贬谪的官员来说,旅游自然是为了调节心情、释放情绪。比如写作大家王勃、白居易、柳宗元等,就都曾在被贬谪的路上,在游玩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后,写下了不少寄情于山水、风景的绝世名篇,其中著名的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白居易的《琵琶行》。
三、其他阶层文人出游
对于其他阶层的文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爱好。诚然,入仕是学子最初梦想。但是,当那些学子真正入朝为官以后就会发现,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实在是有些难以应付。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学子或是半官半隐、或是直接辞官,成为闲来自由的文人。而他们自然会选择用出游这种方式,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美好。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李白,他就曾有过畅行南北的经历。从李白一生的经历来看,可以夸张地说:他在外旅游的时间,可能比在家的时间还长。年少时四处游玩,四十二岁那年正式出仕。然而,三年的为官经历让李白觉得自己的才华没能得以施展,所以又辞去官职,开始四处游历!
社会因素
当然,除却个人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是支持那些文人四处旅游的主要原因。
首先,唐朝交通非常发达,外出住宿极为方便看过《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汇聚在长安的外族人非常多。那么,这些人是如何达到长安的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唐朝的交通非常发达!
托隋炀帝杨广的福,大运河给唐朝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利益。到了唐朝以后,武则天等人对大运河还进行了扩修,把大运河变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而和这条水路搭配在一起的几条陆地主干线,又成功地把国内大多数城市都连接在了一起。这种情况,就为这些文人出门旅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除却发达的交通以外,出游路上的住宿也是极为方便的。就唐朝旅店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官营旅店其实就是指驿站,古代的官营驿站,那可是吃住一条龙的服务。根据不完全统计,唐玄宗时期,全国的驿站就多达一千六百多家。而这些驿站的存在,为文人出行旅游提供了住宿保障。
同时,唐朝还有不少的民间私营旅店。别的不说,单就胡人的旅店,那就开了不少。而且,连带着胡人的舞蹈、吃食等,也都被带进了唐朝。文人出行旅游不仅仅是愉悦了身心,更是增长了不少的见识。
其次,可观赏的景观甚多就唐朝的景观来说,除了自古就已经有的自然景观,还有很多的景观是后来修建起来的人文景观。要不说是盛唐呢?正是因为大唐的富有,才使得一处处的人文景观拔地而起。大气磅礴的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饱经风霜的弥陀寺:古刹经千载,斜枝出殿堂。花开惊岁月,叶展睨风霜。
而和这些景点形成一站式旅游的城市美景,也是让人流连忘返。有诗为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一首首名诗、名篇,在文人的笔下接连而出,而这些名诗、名篇,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旧可以领略到盛唐各个旅游景点热闹的景象。
当然,那些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也各有特色。比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再或者: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而像这类景物的赞美诗,在唐朝那可是太多了!这些诗都是从何而来呢?自然都是文人在旅游的路途上,有感而创作出来的。
结语
也就是说,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两相结合,使得唐朝的这些文人纷纷踏上了出游的道路。他们的这种行为,既娱乐了自我,又推动了唐朝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况且,他们四处旅游的行为,其实还起到了引领他人旅游的作用,因为在这些文人写出的诗词的感染下,不少人都有了想要出去旅游的欲望。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