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翅目常见科介绍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17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脉翅目中的小型物种,其身体全部或局部、翅面上覆盖白色蜡粉,触角长念珠状。此类昆虫无单眼,翅脉简单且边缘不分叉,全球已知约250种。中华啮粉蛉Conwentzia sinica Yang是其中一种常见种类。草蛉科Chrysopidae,以其绿色的体色和金属或铜色复眼著称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脉翅目中的小型物种,其身体全部或局部、翅面上覆盖白色蜡粉,触角长念珠状。此类昆虫无单眼,翅脉简单且边缘不分叉,全球已知约250种。中华啮粉蛉Conwentzia sinica Yang是其中一种常见种类。

草蛉科Chrysopidae,以其绿色的体色和金属或铜色复眼著称。触角长丝状,翅的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Rs脉不分叉。幼虫具有长形的身体,两头尖削,胸部与腹部两侧长有毛瘤,口器捕吸式,是捕食蚜虫的能手,因此被称为蚜狮。老熟幼虫在丝质茧内化蛹,茧通常附着在叶片背面。世界已知约12000种,我国常见的草蛉种类包括大草蛉、中华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等。

褐蛉科Hemerobiidae,小到中型,一般为褐色。无单眼,触角长,呈念珠状。翅脉上常多毛,前翅R脉多分支,前缘横脉分叉,Rs2~4分支。幼虫长形,每侧单眼3个,头小,无明显毛瘤,常见于林区,捕食蚜虫、蚧、粉虱、木虱等。已知约800种,我国常见的点线脉褐蛉是其中一种。

蚁蛉科Myrmeleontidae,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形态与豆娘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具长镰刀状上颚,体粗壮,后足开掘式,跗节和胫节愈合。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他昆虫,因此幼虫被称为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老熟幼虫在土中结球形茧化蛹。我国常见的蚁蛉、中华东蚁蛉等是这类昆虫。

蝶角蛉科Ascalaphidae,脉翅目中体大,外形极似蜻蜓。触角棒状,长于体长的一半,有明显的翅痣,翅痣下的翅室短。全球已知约400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我国常见的黄花蝶角蛉是这类昆虫的代表。

旌蛉科Nemopteridae,成虫体中至大型,狭长,黄色至黑褐色。头部无单眼,口器延长呈喙状;触角线状,不超过前翅长之1/2;前后翅形态完全不同,后翅特化为丝带状、勺状或叶状,后翅Sc、R1和Rs形成1中肋。幼虫陆生。体扁宽;头大而方,上颚钳状,内缘无齿,但有时具乳状突;后头和前胸一般特化为极狭长的颈状。

螳蛉科,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成虫外表像小螳螂,欧洲螳蛉(Mantispa styriaca)长12∼20公釐,翅展约25公釐。螳蛉的卵为玫瑰色,产于细柄上。幼虫有两型:一型足发达,行动活泼,头方形;一型足短,白胖,形似蛴螬;都寄生在狼蛛属(Lycosa)的卵或幼蛛体内。幼虫长大後(7∼10公釐长)织一丝茧化蛹而进入第一蛹期。但第二蛹期能活动,无茧。巴西螳蛉(Symphasis varia)寄生在黄蜂体内,在蜂巢中化蛹。这是一个中至大型的特异脉翅目昆虫类别,前胸延伸数倍于宽,前端大有1对瘤突,前足为捕捉式,基节大而长,腿节粗大,腹缘有齿列及1大而粗的刺状齿,胫节细长而弧弯,跗节短而紧凑。翅两对相似,翅痣长而特殊,前翅前缘在痣以前弧凸,翅有1或2组阶脉,翅基有轭叶。螳蛉的卵具有短柄,聚产在树皮上多达数百粒;幼虫寻找蜘蛛乱囊去寄生,少数在胡蜂巢内寄生,大幼虫体粗而弯,头部小,胸足的爪单一。全球已知约150种,广泛分布于各地区,许多属乃至亚科有区域局限性。我国仅知1种。

扩展资料

脉翅目(Neuroptera) 主要包括草蛉、粉蛉、蚁蛉、褐蛉、螳蛉等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6000种,中国记载近200种。在分类上与广翅目、蛇蛉目相近。本目绝大多数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均为肉食性,捕食蚜虫、叶蝉、粉虱、蚧(介壳虫)、鳞翅目的幼虫和卵以及蚁、螨等,其中不少种类在害虫的生态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17/2/735516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