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什么样子,为什么甲骨文很重要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主流观点,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两个标志是城市与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有在出现文字之后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之前叫史前社会.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被发现,使得中华文明史的起始时间大大地提前了.甲骨是古代占卜遗物。
在商代,先民们遇到疑难之事往往求神问卜,烧灼龟甲或兽骨,观察其裂痕,借此以定吉凶。贞人把占卜过程的记录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其内容角称为卜辞,其文字称为甲骨文。虽然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汉字,不过毫无疑问,应该是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要素,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笔法、结体和章法方面都已经较为完善。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甲骨学” 。最有影响力的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被称为“四堂”。20世纪20年代初,罗振玉首先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自此开始,甲骨文书法就成为书法界一种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稍后,简经纶、集卜辞为联并创制卜文印,其后沿习者日众,名家辈出,如叶玉森、丁佛言、丁辅之、董作宾、容庚、商承祚、潘主兰、徐无闻、刘江、刘顺等。
迄今所能见的甲骨文单字共有4500多个,经过许多专家学者考释已经能认识的有1000多个。尽管这些字的写法不尽统一,笔画有多有少,有繁有简,但从文字构造上看,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律,艺术魅力令人折服。甲骨文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形体的象形性——甲骨文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因为甲骨文的功能决定了对客观事物的象形,必须抓住客观事物的特点,用简约的笔画来造形。再者,甲骨文的结体和章法极具灵活性。甲骨文不像后世书体那么规范化——笔画多少、形体长短、结构位置、正反相背都相当随意,绝大多数的字都有几种或几十种写法。甲骨文亦具有写刻的融合性,甲骨文基本都是用刀契刻而成——或先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成,或直接用刀刻成。既有单刀刻就,也有复刀而成,行刀自然,锋颖显露,尖起尖收,率意天成。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