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士奇清史记载
惠士奇,字元龙,原名恕,吴县人,其父惠有声以教授乡里九经而闻名。惠士奇年少时,曾跟随徐枋学习,并师从汪琬。在康熙十八年,他中举博学鸿儒科,但因遭遇丧事,未能参与考试。三十年时,他成为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他担任密云县知县,因其善政,最终于任上离世。
惠士奇在经学领域有深厚造诣,著有《易传》、《春秋三礼问》及《砚溪诗文集》。他的诗学理论中提出,大、小雅的区分应基于音律而非政治,正雅、变雅的美刺交错陈列,无需严格区分正变。他还认为,二南的二十六篇都是房中之乐,不必拘泥于指代何人。他肯定了天子和诸侯皆有颂的可能,并认为鲁颂并非僭越,其言辞有其依据。清王朝二百多年间,谈论汉儒学者必首推东吴的惠氏家族,而惠士奇正是这一家族的开创者。
惠士奇之子惠士奇,字天牧,于康熙五十年中进士,担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来被选为会试同考官。圣祖曾询问朝廷大臣,谁擅长赋诗,内阁学士蒋廷锡推荐了王顼龄、汤右曾及惠士奇三人。五十七年,孝惠章皇后升祔礼成,特命祭告炎帝陵、舜陵,而祭告使臣中,学士以上方能列名,惠士奇作为编修被选入,这是一般规则之外的例外。五十九年,他充任湖广乡试正考官,后提督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众多学子,三年后,通晓经学的人数增多。他强调校官应具有古博士的才能,否则弟子无所效法,从而访得海阳进士翁廷资,并上奏请求补任韶州府学教授,但部议未予通过。圣祖认为惠士奇所举非徇私,特许如其请,并指示后不为例。
雍正初年,惠士奇复命留任,后被召还,但在与圣祖对谈后未获满意答复,被罚修镇江城,因财产耗尽而停工,最终被削籍。乾隆元年,他复起为侍读,免去修城银,被命纂修《三礼》。四年后,他告归,于家中离世。
惠士奇在盛年兼治经史,晚年更专注于经学,撰有《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他对易的解读,以象为主,力图矫正自王弼以来空疏的经学解释。在礼的解释中,他疏通古音、古字,使解释无疑似,并引用诸子百家之文,以证明周制或参考郑氏所引之汉制。在春秋的解释中,他以左氏事实为依据,论断多参考公、谷,大致遵循宋张大亨的《春秋五礼例宗》和沈棐的《春秋比事》,而典核更为详尽。他还撰有《交食举隅》三卷、《琴笛理数考》四卷。他有七子,其中栋最为知名。
惠栋,字定宇,元和学生员。自幼专心向学,家中藏书丰富,日夜讲诵。他对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七经毖纬之学均有涉猎。他小学以《尔雅》为本,六书以《说文》为基,其余包括《急就章》、《经典释文》、汉、魏碑碣等,皆有所涉。乾隆十五年,他被诏举为经明行修之士,陕甘总督尹继善、两江总督黄廷桂交章推荐。期间,他被要求呈进所著书籍,但未能完成,最终罢归。
惠栋在诸经领域熟稔贯通,认为诂训古字古音非经师不能辨,故作《九经古义》二十二卷。他尤其精通易,撰有《易汉学》八卷,搜集孟喜、虞翻、荀爽的绪论,以见大凡。他末篇附以己意,阐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易例》二卷,则熔铸旧说以发明易之本例,实为其论易诸家的发凡。他撰有《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虽在其书即将完成时便罹疾,未能完成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两传,然而汉学之绝者千五百余年,至此而重新焕发生机。他还撰有《明堂大道录》八卷、《禘说》二卷、《古文尚书考》二卷、《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王士祯精华录训纂》二十四卷、《九曜斋笔记》、《松崖文钞》等书。嘉定钱大昕曾论,宋、元以来的经学之书多盈屋充栋,高者蔑古训以夸大心得,下者袭人言以为己有。然而,惠氏家族世代坚守古学,而惠栋所获得的尤为精深。若以前儒比较,他应居于何休、服虔之间,马融、赵岐辈不及。
惠栋六十二岁时离世,其知名弟子有余萧客、江声,他们皆以纯粹朴实著称。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