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历史沿革
苏州报国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咸淳年间,原名“报国禅院”,位于文庙西。在元代至元二十二年,湖道肃政廉访使慷慨捐赠,由普照任住持,报国禅院的禅风一时兴盛。明朝初期,禅院并入开元寺,直至景泰和天顺年间,僧人志学向朝廷请求,将禅院改为寺庙,正式成为丛林格局。
进入成化年间,住持成钊大力扩展,增建殿宇、客寮、斋堂和库房,总计数百间,占地四十七亩,使报国寺成为当时规模宏大的佛教圣地。然而,随着嘉靖和万历年间东南地区的动荡,佛法逐渐衰落,报国寺也随之衰败。直到万历末年,慧如和茂林僧侣以慈悲心和智慧力复兴寺庙,阿弥陀佛的名号成为他们修行的核心,吸引了众多信徒,寺内僧众繁多,达到鼎盛时期。
清咸丰以后,佛教再次衰落,至光绪末年,楚泉法师目睹寺况衰退,他发愿重兴,特地赴京请来藏经。然而,楚泉离任后,巡抚程德全受误导,将报国寺充公改为花园。楚泉归来后,寺已易主,他只能借地安放经书,等待时机。到了民国二年,程德全悔悟,出资购得穿心街中军衙署,重建报国寺,规模虽小,却有四亩多,楚泉法师任住持。楚泉之后,明道继任,直至印光法师的到来。
印光法师于民国十九年到报国寺闭关弘法,影响深远,吸引了大量信徒。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印光法师移居灵岩山寺。明道去世后,报国寺成为灵岩山寺的下院。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经历了医院和工厂的借用,直至1992年,市政府佛协通过努力,收回寺产,重修并恢复了其江南寺庙的风貌。修缮后的报国寺占地1300平方米,包括山门、大殿、藏经楼等,其中印公关房按原貌修复,藏经楼明亮宽敞,大殿气势宏伟,成为了苏州佛教博物馆。
扩展资料
峨眉山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维修、扩建的次数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庄严。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