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州市寺庄金矿床
1. 在1980至1992年间,山东省第六地矿工程勘查院在莱州寺庄矿区进行金矿普查,发现20个矿体,确定金金属量达到7052公斤。在2002至2006年期间,开展金矿详查工作,在主断裂带中发现10余个隐伏矿体,并在100至700米的范围内圈定出Ⅱ、Ⅲ号矿体群中的百余个隐伏矿体,探明了一处大型金矿床,取得了深部找矿的新突破。
2. 莱州寺庄矿区位于焦家成矿带南段,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沉积物。基岩以震旦期玲珑二长花岗岩和马连庄变辉长岩为主。矿区内金矿矿化展布和强度受到构造裂隙控制,焦家主断裂及次级的寺庄分支断裂控制了矿体的产出。
3. 寺庄金矿床的矿体群特征显示,Ⅰ号矿体群由14个矿体组成,资源量占总量的40.75%;Ⅱ号矿体群由28个矿体组成,资源量占总量的1.36%;Ⅲ号矿体群由146个矿体组成,资源量占总量的57.89%。矿体受主断裂带及次级寺庄分支断裂控制,分布于矿区252至378线的-1003至-235米标高范围内。
4. 主要矿体特征方面,Ⅰ-1号矿体是资源量的主要来源,分布于248至280线间的-926至-321米标高间。矿体赋存于主裂面之下0至36米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中,呈似层状展布。Ⅲ-2号矿体则是资源量的第二大来源,分布于264至328线间的-760至-235米标高内。
5. 矿石特征方面,矿石矿物主要有银金矿、金银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等。矿石结构以晶粒状结构为主,构造以浸染状、脉状为主。矿石类型主要为原生矿石,根据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划分为三种类型。
6. 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分析指出,成矿作用经历了黄铁矿-石英阶段、金-石英-黄铁矿阶段等四个阶段。寺庄金矿床的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热液的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热源是岩体和岩脉。矿床成因类型属深融浅成岩浆中温热液型金矿床。
7. 矿化富集特点与找矿前景分析显示,成矿前断层泥的阻挡作用、构造蚀变岩带的控制、节理裂隙带的控矿作用以及成矿阶段的叠加部位都是矿化富集的特点。找矿前景方面,Ⅰ-1号矿体深部及Ⅲ号矿体群仍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