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量利原理进行分析决策-订单、产品、业务分部分析决策
决策1:订单利润分析 - 是否可以接受订单?
通过本量利原理,经营利润表用于评估订单利润。计算公式为:订单利润 = (单位报价 - 单位变动成本) * 销量 - 固定成本。
举例:
(一) 一般订单考虑固定成本:去年生产A产品1000件,总成本12000元,单位成本12元(含单位变动成本7元),单价10元。全部售出后净亏损2000元。若今年有人以去年的价格订购同样产品10000件,是否可接受?
固定成本 = 12000 - 7 * 1000 = 5000元。
订单利润 = 10 * 10000 - 7 * 10000 - 5000 = 25000元,因此可接受。
(二) 特别订单考虑沉默成本与相关成本:特别订单为偶然发生的,日常有正常订单维持。需要考虑沉默成本与相关成本。
沉默成本:已发生的与决策无关的成本,通常是固定成本。
相关成本:未发生的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可以是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如机会成本或新增人员。
产能过剩例子:产品正常单位售价4元,单位变动成本2.75元,单位平均固定成本1元,单位总成本3.75元;正常产能500000件,总固定成本500000元。分析时,因为是产能过剩,额外订单不需要额外投入,所以相关固定成本为0。因此,当产能过剩时,特别订单的报价底价为单位变动成本。
产能负荷例子:关键在于识别产能瓶颈,计算增加的成本。
(1) 接特别订单挤掉其他订单:其他订单的边际贡献即机会成本,列入相关固定成本项。若订单利润小于0,则该订单不能接受。
(2) 增加人员解决产能瓶颈:若订单利润大于0,则该订单可以接受。
决策2:产品盈利分析 - 哪个产品更赚钱?
产品盈利分析指标-边际贡献1:一般建议砍掉边际贡献1为负数的产品,但需考虑非财务因素。
财务A产品盈利,只是未达到保本点;B产品不是盈利产品,每增加1个产品,连直接变动成本都无法覆盖,考虑优化。
决策3:业务分部盈利能力分析
业务分部盈利分析涉及收入、边际贡献、直接可控利润、营运利润、净利润。
增加、保留或放弃业务分部时,需区分可避免固定成本与不可避免固定成本。边际贡献大于可避免固定成本,则增加或保留;比较机会成本与可避免固定成本,作出决策。
收入维度关注销售收入、产品结构、客户结构。
边际贡献分析关注价格管控、变动成本费用管控。
直接可控利润关注人员与物资的使用效率。
营业利润考虑间接成本费用后的盈利能力。
净利润包含更多不可控因素,用于投资决策。
业务分部亏损是否应放弃?集团应保留分部A,因为它减少的固定成本190000元小于边际贡献300000元,差额110000元,放弃会导致更大损失。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