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转什么,怎么转
今天的教育已经走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自然成为火力最集中的改革主战场。各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令人目不暇接,与新课堂教学模式相伴而生的是有关教学的新名词、新术语的涌现:学案、导学案、学材、任务单、预学单、学习设计、学情分析......这些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不免雾里看花,再加上一些邯郸学步者们的仓促上阵步履匆匆,使得课堂转型注入了功利化和实用化的色彩。其实,教学改革与课堂转型,绝不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术语的刷新,它反映的是实质的根本性的改变。要改变那种大量讲授、大量训练的课堂基本形态;改变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课堂基本状况;改变课堂教学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结束于考试评价的局面;改变围着知识转、围着重点转、围着老师转、围着形式转的窘境;改变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愉悦和学习的幸福,师生关系紧张的现状。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应该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要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如果课堂教学墨守成规,继续一味地追逐学科知识点和应试高分,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学校继续通过增加课时、增加科目来达成课堂转型,同样死路一条;如果我们依然以拼体力、拼时间、拼作业量和做题量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更是死路一条。如今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从以考定教、以教定学,转型为以学定教。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信息技术,重塑课堂,让课堂更具发展性、包容性和科学性。要认识到,基础教育课堂的功能主要不是选拔精英,而是促进人的幸福成长,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中小学在创新人才培养链中只是最前端、最基础的部分,课堂给予学生的是创新人才基本素养的培养,而不是造就某一个尖子人才。所以,理想的课堂应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创新思维和方法、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并在课堂中形成师生平等互动、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团队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这些恰恰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选择课堂、选择探究课题、选择实践项目,那么,我们的学生都会具有创新人才的潜能,我们的课堂都会成为师生共生的乐园。此时此刻,课堂转型自然水到渠成。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