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反应心脏本身的代偿
心脏代偿反应是心脏对不同负荷情况下的适应性调整机制。其中,心率加快是一种迅速出现的代偿方式,有助于提高心脏输出量。然而,当心率过快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舒张期缩短及心脏充盈不足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心率加快主要由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其机制涉及压力感受器刺激减弱、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以及化学感受器刺激,最终通过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心率加快。
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是心脏通过改变肌节长度来增加搏出量。根据Frank-Staring定律,心肌纤维的粗细和肌丝重叠状态影响心肌收缩力。当肌节长度在特定范围内增加时,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这种自身调节称为异常调节,而由容量加大并伴有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称为紧张源性扩张。然而,当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超过特定阈值时,心肌收缩力反而下降,心搏出量减少。
心肌改建包括心肌肥大和细胞表型的改变。心肌肥大是心肌对血液动力学超负荷的适应性反应,分为离心性肥大和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是心脏重量增加,心室腔扩大,室壁厚度增加;而向心性肥大是心脏重量增加,室壁厚度增加,心腔容积稍大或正常。在心肌肥大的早期,心肌细胞肥厚性生长和非心肌细胞增生性生长均呈比例均质性变化,具有代偿意义。然而,在晚期,两者出现非均质性生长,显示心脏非适应性肥大或病理性肥大,心脏由代偿转为失代偿。
心脏代偿的主要表现包括心脏泵血功能加强、心肌耗氧量降低以及能量利用率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加强是由于心肌总量增加,总收缩力加强;心肌耗氧量降低是由于室壁厚度增加,降低室壁张力而减少心肌耗氧量。α-MHC向β-MHC的转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细胞表型改变是通过心肌蛋白质同工型家族转换实现的,通常涉及基因表达的变化和细胞合成蛋白质种类的变化。
心肌间质网络重建是循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因子和机械牵张等作用下非心肌细胞的增殖过程。早期,常以Ⅲ型胶原为主,对心力衰竭尤其是心肌肥大早期的代偿具有重要意义;而改建后期,常以Ⅰ型胶原为主,其增多使心肌僵硬度增加,影响心室舒张功能。
扩展资料
代偿反应是机体在心力衰竭发生时防止 CO 进一步减少的必要措施,且代偿反应的强度与心力衰竭是否发生、发生速度以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如 CO 尚可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患者未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此为完全代偿( complete compensation ); 若心输出量仅能满足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代谢需要,患者有轻度心力衰竭表现,称为不完全代偿 ( incomplete compensation ) ; 严重时, CO 甚至不能满足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代谢需要,患者有明显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此为失代偿( decompensation ) 。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