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我不觉得读研是一种“浪费”
伴随着研究生扩招,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而,研究生教学是为了培养学术人才,与本科教学的目的并不一致,因此很多有志于进入职场的研究生,都难免在入学之后,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种现象在那些对口岗位没有太多技术门槛的专业尤为明显。通常,这些对口岗位只要求本科乃至专科学历,似乎工作经验比学位更加重要。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会开玩笑说:“可能未来读研出来找工作了,发现面试你的主管是自己曾经的同学。”在一些行业的很多从业人员看来,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在能力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入职了都要从零学起。
在这种近乎“读书无用论”的看法之下,读研的时间好像真的有些“浪费”。然而,我却并不觉得读研当真是一种“浪费”。如果只看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评价和开出的薪水,读研或许帮助不大,但如果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考虑进去,那么,在校园里学习的光阴,绝对意义重大。
本科毕业生读研的动机,粗略说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本科阶段就发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希望通过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为未来从事科研和教学做准备。这些人会在研究生阶段大量的文献阅读中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但这类学生的占比并不高,更多的是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是否热爱学术,但暂时还不想进入职场,而是希望进行深造的学生。有些毕业生因为觉得自己的第一学历职场竞争力不高,所以想攻读硕士学位,增加自己的简历优势。还有些毕业生纯粹没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希望为自己续上两三年的缓冲期。这些学生可能很快发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安排与就业能力培养相关度并不大,即使听上去强调实操的课程,也离不开大量的文献阅读。这会让很多人觉得,读研好像并不明智。
坦白说,我的读研动机就属于后者。我一方面试图通过换个城市读研,体验不同的学校氛围,探索自己是否热爱学术研究,但更倾向于在硕士毕业后进入职场。对我们这些人而言,读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的可能性,在读研时可能会发现学术的魅力,从而作出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