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学院”申遗引发热议,盘一盘历年韩国到底做了多少类似申遗
本文系腾讯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撰文|赵立波 近期,韩国申请将朝鲜王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学术机构「 ”韩国学院”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望成为新的韩国 「 ”世界文化遗产”。一些韩媒对此信心满满,认为这些书院「 ”入遗”基本「 ”无悬念”。纵观韩国「 ”短小”的历史,为何接连在近年来爆发出接二连三大规模的「 ”申遗”?热闹程度大有成为世界的「 ”文明古国”,停止地球转动之趋势。韩国此前对中国的文化频频下手,并屡获成果,这其中是赤露露的掠夺,还是更为完善的传承保护?韩国在文化方面到底是「 ”原创”,还是「 ”洗稿”的「 ”伪原创”?这些均要引起国人重视和反思。作为世界文化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如何应对在今后的文化保护上的挑战? 韩国儒家教育 一、频频夺取中国文化申遗,韩国这次还是向儒家学院下手了。盘一盘韩国近年来的所谓「 ”文化申遗”。 韩国已经拥有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2001年)、板索里(2003年)、江陵端午祭(2005年)、圆圈舞、男寺党表演、灵山斋、济州、堂灵登巫术、处容舞(以上2009年)、传统歌曲、大木匠、鹰猎(以上2010年)、传统武术跆根、传统技艺走绳、韩山苎麻纺织工艺(以上2011年)、传统民谣《阿里郎》(2012年)、越冬泡菜文化(2013)和韩国农乐(2014)。此外韩国政府计划为分布在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提军慰安妇记录申遗,2018年,韩国又申遗成功的世界遗产:大兴寺、麻谷寺、浮石寺等7座建于山上的古寺庙。韩国在申遗的路上可谓一路飙歌,十余年间,仿佛给世界以「 ”一座东北亚文化大国”的形象「 ”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网络漫画 二、文化能否被「 ”抢走”?「 ”申遗”为何成了国际文化市场的「 ”拔河比赛”? 韩国人对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热衷由来已久。从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 ”江陵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标志着曾经争议巨大的中韩端午「 ”申遗”之争,最终以韩国胜利而告终。此后陆续的十多年里,韩国的「 ”申遗”之路相当顺畅,到了2013年底,韩国人的「 ”申遗”彻底笑到最后,连同他们的泡菜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最终让「 ”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韩国在此后的与各国「 ”申遗拔河”频频胜出。到了2018年,韩国已经拥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在2019年将朝鲜王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学术机构「 ”韩国学院”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的话,无疑,韩国将成为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主流历史文化的国家之一。 相关新闻画面 从中韩两国的「 ”端午”之争开始,韩国的「 ”多角度”申遗思维模式,让许多国人为之大跌眼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韩国在「 ”申遗”的路上是相当成功的,对于长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竟然能以「 ”文化大国”的姿态出现,无疑引发了国人的深度反思。在「 ”端午”之争开始,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申遗失败是国人的悲哀,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让邻国捷足先登,很有必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其原生文化形态,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关于中华文明的外传和辐射作用,素来就有「 ”唐代看日本,明代看韩国,民国看台湾”之说。早在明清历史转折交替之际,纵使明亡清兴,朝鲜李氏王朝作为清朝的藩属国,仍然奉明朝为正朔,所有文书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号,朝鲜对大明王朝可谓寄托了无限的感情。直至清代中期,「 ”崇祯”年号在朝鲜半岛一直被使用了二百多年,反映出朝鲜王朝对中原文明正统的认同和坚持。 相关活动 从文化规模上来看,首尔的「 ”故宫”无论是占地面积和馆藏文化,加起来也不是北京故宫一个段位。但是通过韩国近几年在「 ”申遗”的扬长避短上做的非常巧妙,虽然「 ”少历史”,他们却用「 ”多文化”来弥补,即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扬方面下了大量功夫,善于挖掘聚焦传统文化的细节和亮点,从而「 ”以小见长”,由此在多重运作下,他们的「 ”文化”频频在国际市场中亮相,与各国的「 ”文化拔河”中数次获胜,这其中无疑有许多项目的最初文化形态来源于中国,由此引发了广大国人对韩国侵犯「 ”原创”的「 ”洗稿”行为进行声讨,到了最后甚至只是无奈的悲愤。 三、从屡次申遗看出的韩国缺乏文化自信外以及占有心态,和我们对文化版权保护的反思。 韩国为何对「 ”申遗”不惜下血本进行运作?从根本上来讲,是缺乏「 ”文化自信”的表现。 从其国民历史来看,由此不难看出韩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表现出来的「 ”复杂”心理。对于中国文化的模仿,韩国也对此承认其中的传承性。比如,韩国海外公报馆所编写的《韩国手册》中明确指出「 ”韩国从形成以种植糯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文化就逐渐与中国文化成为一体。” 汉武帝画像 纵观来看,韩国的最初历史就是由中国商代人物箕子带去的。殷商王族箕子被监禁后,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殷后,释放了箕子。箕子不愿意仕周,帅五千人马去了朝鲜,箕子与朝鲜人民共同生活,建立了国家,带去了殷商国家发展的文化和政治思想,史称箕子朝鲜。箕子等人带去了汉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生产技术和习俗。由此韩国文化脱胎于中国文化无可争辩。到了卫满朝鲜时期,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燕人卫满率众攻打箕子朝鲜,获胜后自立为王,到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改设汉四郡。由此中国对朝鲜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汉代设置四郡 对于文化,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脱胎又想重新创造从而进行超越,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发展,韩国确实在文化的创新和保护上起到了飞跃的本质变化。韩国对文化遗产的严格管理上升到了法律的形式,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韩国文化财保护法》认为「 ”重要无形文化遗产,指的是如果不及时保存,消失的可能性极大的其保持者所具有的技能和艺能。”对传承文化,从国家法律保护和地方政府乃至团体参与多重模式,较大地保护了韩国文化的多重构建和发展。 相关旧闻 韩国对文化申遗的热衷无疑给中国敲响了文化钟声,不管是「 ”复制”还是「 ”伪原创”,韩国对文化保护上有着积极促进的一面,也有着「 ”侵权”的一面。因为和中国相比,韩国毕竟受到自身历史文化以及和文化资源所限,因此,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方面显然下了大量功夫。无论是首尔街头的文化仪式,还是申遗的这样大事件,体现出的都是这种「 ”精耕细作”的思路。最后,不管这次「 ”韩国学院”能否申遗成功,并非多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在今后长期的文化保护中,如何让我们的「 ”原创”文化走的更远。 相关漫画 参考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论》、《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