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面对种种困难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6
  从儿童视角来评估校园欺凌  “你知道什么是欺凌行为吗?你了解欺凌和平常的打闹及恶作剧的区别吗?”本报记者曾做过一个网络调查,近两百位家长中绝大多数表示对此的认知比较模糊。“孩子被打身体受伤了就是欺凌吧,但男孩之间免不了打闹。该如何区分呢?”“看行为是有

  从儿童视角来评估校园欺凌

  “你知道什么是欺凌行为吗?你了解欺凌和平常的打闹及恶作剧的区别吗?”本报记者曾做过一个网络调查,近两百位家长中绝大多数表示对此的认知比较模糊。“孩子被打身体受伤了就是欺凌吧,但男孩之间免不了打闹。该如何区分呢?”“看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吧。”……

  如果成人无法鉴定其中的区别,就无法谈及如何有效帮助孩子。反校园欺凌的前提,应该先明确什么是欺凌。儿童时代的打闹和恶作剧是常态,而欺凌是蓄意的、恶意的,甚至是有预谋的、有计划的。

  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主办的“校园欺凌应对之策”研讨会上,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驻校社工督导金超然认为,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英国伦敦大学Smith提出的“有意的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言语欺凌是运用言语来实施欺凌,比如说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讽和起外号;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比如说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

  重庆师范大学赵石屏教授提出一个重要指标,判断校园欺凌要看被欺凌者的主观感受。同一件事,有小伙伴心理支持的、有更高成就感的孩子可能觉得无所谓,这就是恶作剧;但对比较弱小、在班里没有价值感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欺凌,不能简单地看这种行为是一次性还是重复性。“我们更多考量的是被欺凌者的感受,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不正当的待遇,在心理上产生了痛苦的感受,不接受对方的‘玩笑’,基本可以判定孩子受到了欺凌。”

  当恶作剧或校园欺凌出现时,家长该如何介入?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提出,要相信“儿童是儿童问题的专家”,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看法,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孙云晓强调,家长要引导孩子处理纠纷和冲突,也要让孩子知道所有伤害到别人的行为都要承担责任,即使没有恶意,造成伤害就必须要道歉,必须要承担后果。“如果孩子对恶作剧一直无所谓,不吸取教训,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欺凌。”

  欺凌现象背后或是家教缺失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但面对孩子身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追根溯源,在所有欺凌孩子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孙云晓看来,这个问题通常是“父母的教育缺失”,尤其是父亲教育的缺失。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生下来后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亲密性,母亲有天然优势;第二独立性,则是父亲的优势和责任。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联盟。2015年中国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家庭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而这可能导致的孩子责任感的缺乏、性格缺陷、暴力性行为等问题是中国下一代不容忽视的隐患,是校园欺凌事件背后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亲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一连串的,其中就包括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鹿永建看来,校园欺凌本身就是青少年不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的体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界定,是未成年人理性面对矛盾,以建设性的方式,文明且友好地解决冲突,而非肢体或其他暴力方式。对此,鹿永建建议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孩子进行“冲突教育”。

  校园欺凌 不应该有“围观者”

  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通常,欺凌者往往不是一个人,有人欺凌,有人助威,有人拍摄,甚至将欺凌过程发到网上,在欺凌他人的同时更多的是炫耀。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欺凌方、被欺凌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围观者”。有研究发现,围观者在欺凌事件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没有围观者的时候,欺凌事件的恶劣性质会下降,欺凌时间也会缩短;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i/2/1253212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