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呼吸的意义是什么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2
第四章 呼吸机能名词解释:呼吸:人体从外界不断地摄取O2,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排信羡除体外。这种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肺活量(VC):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肺通气量(VE)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第四章 呼吸机能

名词解释:

呼吸:人体从外界不断地摄取O2,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排信羡除体外。这种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肺活量(VC):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肺通气量(VE)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一般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

最大通气量(VE max):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又称最大随意通气量(MV)。

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称HbO2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含肢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为氧利用率。

氧脉搏:心脏每次波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O2量,称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O2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

思考题:

1.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意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

呼吸的目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氧,供体内的营养物质氧化从而提供体内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并把体内氧化产生的CO2排除体外。为了更有效的获取O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比提高肺泡通气量更有意义。因为在运动时期望在吸气时肺泡腔中有更多的含O2的新鲜空气,呼气时能呼出更多的含CO2的代谢气体。

浅而快的呼吸和深而慢的呼吸,通气气量可能是一致的,但肺泡通气量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结果是不一样的。浅而快的呼吸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肺泡通气量。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的通气量下降,新鲜空气吸入减少。

而深呼吸能吸入肺泡中更多的新鲜空气,使肺泡中的空气新鲜率提高,PO2也随之提高,最终导致O2的扩散量增加。但过深过慢的呼吸,也能限制肺通气量的进一步提高,并可导致肺换气功能受阻。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

2.试述影响换气的因素。

影响换气的因素主要有气体的分压差,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速度,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局部器官血流量。

(1)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是指人体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多少的关键条件。在肺循环中,当来自肺动脉的静脉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气中PO2高于静脉血中的PO2,而肺泡气中PCO2低于静脉血中的PCO2,O2由肺泡扩散入血液,CO2则由血液向肺泡扩散。在组织中,当体循环的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动脉血中锋的PO2高于组织中的PO2,PCO2低于组织中的PO2,O2从血液中锋向组织细胞扩散,CO2则从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气体扩散速度越快,气体交换也越快。气体扩散速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与溶解度成正比。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O2是我24倍,但CO2的分子量大于O2的分子量,因此在同样的分压下,CO2的扩散速度约为O2的21倍。若再观察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的大小,则呼吸膜两侧的PO2差为PCO2差的10倍。综合考虑气体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CO2实际的扩散速度约为O2的2倍。所以正常情况很少发生CO2的扩散故障,往往是机体缺O2显著。而CO2潴留不明显。

(3)呼吸膜

肺换气时,O2和CO2的扩散必须通过呼吸膜,所以呼吸膜的厚度、面积、通透性都会影响肺换气的效率。呼吸膜的平均厚度不到1u,气体通透性极大。正常成年人肺约有6亿~7亿个肺泡,呼吸膜总扩散面积有70~100m2,安静状态下,呼吸膜扩散面积约为40m2,故呼吸膜有相当大的储备面积。运动或疲劳时可因肺部毛细血管滑老拍开放数量和开放程度的增加。扩散面积也将大大增加。

(4)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要实现肺内适宜气体交换,除有足够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还要求这两者间有恰当比值。健康成年人的安静时每分钟4200ml的肺通气量恰好使5000ml静脉血(即安静时心输出量)全部动脉化,此时比值(4200/5000)为0.84,此时通气量与血流量匹配最合适,肺换气效率最高。

(5)局部器官血流量

组织器官血流量大,有利于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如肌肉活动加强时,需要O2量增加,组织细胞需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O2。由于学业氧容量不增加,要满足组织细胞的O2消耗,提高局部器官血流量的意义更重大。

3.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那些因素影响氧离曲线的变化?

氧离曲线或称HbO2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氧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而不是直线相关。

(1)特征及生理意义

“s”形氧离曲线的上段显示为当PO2在60~100mmHg时,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PO2从100mmHg降至80mmHg时,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这种特点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PO2在6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因供养O2不足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氧离曲线的上段,对人体的肺换气有利。

曲线下段显示出PO2在60mmHg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O2为40~10mmHg时,曲线更陡,此时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保证向代谢旺盛的组织提供更多O2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氧离曲线的下段,对人体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2)影响因素

Hb与O2的结合和解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使氧离曲线的位置发生偏移。具体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是:血液中PCO2升高、pH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增多,都使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更多的O2;反之,血液中PCO2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DPG的减少,使Hb对O2的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O2。

4.运动时应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如何合理的运用憋气?

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等,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必须随动作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地调整,这不仅为提高动作的质量、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推迟疲劳的发生。

(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运动时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胸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呼吸形式应转成腹式呼吸。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时相,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一般在完成两臂前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双臂后伸、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等动作,采用呼气比较顺当。

(3)呼吸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h/2/1127798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