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时地打手势
在美国的学生,每个人在课堂上起立发言都是边说话边打各种手势,这种热烈的学习气氛,在东方学校的课堂上是不易见到的,尤其是学生在表达与教授相反的意见时,那种激烈辩论的场景,更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在观看希特勒演讲的片段时会发现,他经常使用各种激烈的手势语,来加强他的演说效果,从而煽动如此多的追随者。在说话过程中加入手势,可以使本来不怎么样的内容,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活动来传递信息的,它可以表达友好、为难等多种含义。比如: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它表示的意义是精神紧张。双手摊开,表示真诚、坦白。用手支头,表示不耐烦。用手托摸下巴,表示老练、机智。双手指尖相合,形成塔尖形,表示充满自信。不自觉地用手摸脸、摸鼻子、擦眼睛是说谎的反映。用手指敲打桌面,表示不耐烦、无兴趣。
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往往可以加强交谈效果,活跃交谈气氛。手势有情绪性的,如恼怒时握拳,恐惧时掩鼻。有指示性的,如招手让人过来,挥手示意让他人走开。有描述性的,如手比画东西的大小和形状等。
交谈时,手势可以衬托、强调关键性话语,显示个人风格,但使用不宜过勤,幅度不宜过大,变化不宜过快,否则会给人以张牙舞爪、手足无措的不稳重感。
交谈时,要力戒以下几种手势:谈自己时指自己的鼻子,用拇指自指胸口,谈及对方时指人家,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评头品足。这样做会给人留下粗鲁、缺乏教养的印象,对别人也极不礼貌,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伸出指头的动作可能会引起公众的敌意,因为它有批评别人的含义。当你想用手势描述某件事时,切记让自己全部伸出来,用打开的手掌心作为你的手势。合在一起的双手,无论是扣在背后还是放在前面,恰恰挡住你的私处,这都会阻碍你的沟通能力。在胸前交叉你的双臂是一种表示警告的信号,应该谨慎使用这个手势,它也代表了排外的态度。双手不断地自我触摸,摸自己的下巴、鼻子、手臂或者衣服的某个部位,玩弄衣角、纽扣,动领口等动作都显得你很紧张。说错话的时候赶忙用手捂嘴,也会影响交际的效果。
最扰人的手势就是在整个演说过程中,始终把手伸在口袋里,玩弄着口袋里的钢蹦儿,当他心不在焉地玩着叮叮咚咚的零钱时,观众的每一双眼睛都会移到他的口袋上,这无疑是最糟糕的手势语。
手势应该配合你的脸部表情和个人风格,这样,手势才具有价值,否则就会显得做作。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有一次在对全国人民的演讲中使用了一种完全不符合他个人风格的手势——又砍又敲的猛烈手势,给公众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成为他演讲的一个败笔,卡特是个说话缓和的人,所代表的是政府稳健而有秩序的行政体系形象,然而他使用了完全不符合他个人风格的手势动作,造成了为手势而手势。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是“我不相信他”,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认为竖起大拇指是表示称赞和夸奖,但在孟加拉国却是表示对人的奚落和蔑视。澳大利亚人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横向伸出大拇指,是对人的一种侮辱。在这些国家,这个手势相当于我们伸出中指。
社会中流行的0K手势,即以拇指和食指组成圆圈,在美国人眼中是好,或是平安的意思,但在日本人眼里是代表钱,而在法国认为这种手势是表示“零蛋”和“无价值”,地中海沿岸国家则用这种手势暗示一个男子是同性恋者,在巴西则表示对人的咒骂和侮辱,如果对方是女性,她会认为你在引诱她。当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在巴西成功地完成了一项比较难办的任务后,他兴奋地使用了OK这个手势,在座的巴西人顿时哑然,冷冷地看着这个美国小伙子,美国人不禁莫名其妙,然后一位陪同人员为他解释后,他才明白这种手势在巴西是不友好的,于是马上向巴西人道歉,才避免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在中国和日本,招呼别人过来,是伸出手,掌心向下挥动。但在美国,这种动作则是在唤狗。大家熟悉的“V”手势,表示胜利,这是英国首相邱吉尔创立的。但这个手势使用时是掌心向外,如果是手背向外了,它表示的就不是胜利了,而是对别人的嘲笑与侮辱。中国的儿童两人拉起小拇指是表示明誓或建立某种友好关系,阿拉伯人用两只小拇指拉在一起表示断交。在中国用食指轻扣前额是“伤脑筋”的意思,但在荷兰扣前额中央部分是说“他疯了”。
总之,不同的手势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社交活动中我们要慎用手势语,让它达到最佳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