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磁、震同步联合反演技术
项目组在模型建立上,实现不同物性(速度、电阻率、密度)共网格单元的建模,统一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建模方式,考虑了在地质、地震、钻井、物性等先验信息的约束下,引入正则化思想,开展重、磁、震联合反演研究,以提高反演稳定性和精度并减少多解性,提高了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
重力、磁法和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流程与MT-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流程类似,利用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同步联合反演。
(一)基干剖面反演处理过程及流程
基干剖面的反演处理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图4-38):
图4-38 重磁震同步联合反演地球物理处理流程图
1.3条基干地震剖面的解释及时—深转换
在充分利用陆域钻、测井资料标定基础上,根据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和区域构造的对比分析进行3条基干地震剖面中古生界主要地质反射界面和构造层的地震解释,包括对内幕地震反射层特征、规律及反射模式分析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声波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资料转换分别建立起陆域和海域的层速度关系,据此关系对所解释的3条基干地震剖面进行了时—深转换。
2.物理-地质模型建立
采用结合密度、磁化强度(电阻率)和速度随机分布共网格模型的建模方法来进行物理-地质模型的建立。
3.同步联合反演处理
按照上述同步联合反演的方法及原理,利用改进的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实现了这种共网格条件下的重力、磁法与地震数据的同步联合反演,即反演同一个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网格单元内的物性参数,进而达到同时反演形态和物性参数的目的。
(二)处理结果分析
图4-39 XQ07-10测线第一次联合反演结果
通过图4-39,可以看到:原解释剖面(如XQ07-10)除了震旦系(Z)厚度与反演结果差别较大外,其他地层吻合较好,说明解释合理;仔细分析震旦系(Z)顶、底界面反演结果发现,普遍地在崂山隆起与反演结果吻合较好,但在南、北两凹处差异较大;在南、北两凹明显存在多处磁异常的高值。
据此解释结果,又做了第二次的同步联合反演,结果显示出与新解释方案有较好的吻合性(图4-40)。通过上述提高中深层分辨率的大地电磁梯度成像技术和物性随机分布的重、磁、电、震同步联合反演方法对研究区三条区域地球物理剖面的反演处理,以及综合地质解释,基本确定出研究区海相地层内幕地质属性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上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图4-40 XQ07-10测线第二次联合反演结果
(1)印支-早燕山构造面(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特征明显,表现为一强的地震波阻抗界面,即与上覆地层之间呈现出高的密度、高速度特征。在地震剖面上与下伏地层之间往往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2)加里东构造面(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特征明显,表现为,上覆志留+泥盆系为低阻,低速、低密度值,下伏上震旦统+寒武系+奥陶系为高阻,高速特征。
(3)盆地沉积基底界面表现为高磁、高电阻率特征,而上覆沉积地层明显表现为低磁、相对的低阻特征。
(4)在盆地沉积地层中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存在时,表现为明显的高磁特征,否则为弱磁或无磁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