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同义的二、关于句法多义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05
句法多义就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句法多义,也就是句法歧义。歧义结构的研究,是近年来汉语语法学界成果显著的一个研究课题。事实上,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各种因素

句法多义就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句法多义,也就是句法歧义。

歧义结构的研究,是近年来汉语语法学界成果显著的一个研究课题。事实上,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语言学家之所以对歧义研究发生兴趣,并不是因为歧义本身在语言运用中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而是把它作为深入探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种种复杂对应关系的一个突破口来对待的。朱德熙先生说得好:“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见《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一)句法多义语句的类型

归纳句法多义语句的类型,也就是归纳歧义的类型,实际上同时在寻找产生歧义的原因。

句法多义的主要类型有:

1、同音词。譬如:

他又zuò了一会儿。(做/坐)

家里有pípá。(琵琶/枇杷)

你要克服jiāoqì。(骄气/娇气)

qízhōng考试已经安排好了。(期中/期终)

2、多义词。譬如:

你要多吃点菜。(蔬菜/菜肴)

他还有包袱。(布包/思想负担)

集训队下操了。(出操/收操)

来参观的多半是电大学员。(大概/大多)

3、兼类词。譬如:

汤不热了。(动词/形容词)

衣柜没有锁。(名词/动词)

我和他住在一起。(介词/连词)

他爬过山没有?(趋向动词/助词)

4、同形结构。

结构主义语法对歧义结构研究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由于层次不同以及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的语法规律。

这种同形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⑴结构切分不同,即语法结构关系相同而层次不同。

一是各层次语法结构关系都相同。譬如:

二是第一层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其他层次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譬如:

⑵结构关系不同,即层次相同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譬如:

烤白薯参考数据(述宾/定中)

你老张他们部队(同位/定中)

医院食堂学生家长(联合/定中)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主谓/定中)

⑶结构切分和结构关系都不同,即层次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也不同。譬如:

转换生成语法更进一步揭示了层次和语法结构关系都相同却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的内在规律。

这种同形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⑴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譬如:

他已经称过了 连校长都不认识

(施事/受事)

看望的是病人 关心的是他母亲

(施事/受事)

妇女理发店 青年服务社

(施事/受事)

⑵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譬如:

巴金的书 诗人的气质(领属/性质)

玩具工厂 蓄电池运输车(用途/质料)

()排除句法多义的语用手段

1、语音制约。

不少书面上的歧义,一到口头上就不再产生歧义,因为语音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譬如:

声调:这个人好说话(hǎo容易,形容词/hào喜欢,动词),反映了词类的不同。

重音:十二岁就一米三(重音在前表示长得高/重音在后表示长得矮),反映了语义指向的不同。

停顿:我讲不好(停顿在前表示一种可能/停顿在后表示一种判断),反映了层次及语法结构关系的不同。即

2、语法制约。

由于词的语法功能某些特点的制约,使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得到排除。譬如:

a为述宾词组,b为名词性定中词组,数量词组“一个”只能修饰名词性词组,不能修饰动词性述宾词组,因此“爱过她的孩子”在这里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3、语义制约。

由于句中词语之间在语义上相互牵制从而排除了歧义。譬如:

a为主谓词组,谓语又是个主谓词组,b为主谓词组,主语是个定中词组,当“小说书”成为“大主语”时,“他弟弟很多”就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按照抽象的句式来看,可以有a和b两种切分,但“一位”中的量词“位”表示尊称,只能适用于“律师”,不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因此在这里,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4、语境制约。

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里的上下文的制约,同样可以消除歧义。譬如: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这条裤子裁得好,(你就穿吧!)

开刀的是我父亲,(他技术高明,你放心好了。)

“学习好”可以是述补词组,也可以是主谓词组,在例句中只能分析为主谓词组;“裁得好”的补语或表可能(能裁好),或表结果(裁得不错),在例句中的“好”只能是结果补语;“开刀的是我父亲”中的“我父亲”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但在该句中,只能理解为施事。

5、增删词语。

增添或删除个别词语,可以使结构内部的语法关系明朗化,从而消除歧义。譬如:

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学生和家长)

新教师宿舍(新的教师宿舍/新教师的宿舍)

参考资料是必要的(参考一下资料是必要的/看参考资料是必要的)

市民可在每月15日前去反映意见(市民可在每月15日以前去反映意见/市民可在每月15日去反映意见)

6、变换句式。

通过变换的方法,选用同义异型句式也是消除歧义的一个有效手段。譬如:

他倒了一杯水(倒掉/倒上)→ 他把一杯水倒了

指导青年读好书(把书读好/读好的书)→指导青年把书读好

他已经审问过了(审问他自己/他审问别人)→他已经被审问过了

他给小王打电话(打给小王/替小王打)→他打电话给小王

再譬如,同样是“介词+名词1+方位词+动词+名词2”格式的句法结构中,下面的a组是句法多义的语句,可以用变换句式排除歧义,而b组与c组并无歧义:

a组:“在火车上写标语”、“在屋顶上画画”。

“在火车上写标语”句法多义,可以有两种变换方式,一是“把标语写在火车上”,二是“(坐)在火车上写标语”;“在屋顶上画画”也是句法多义,也可以有两种变换方式,一是“把画画在屋顶上”,二是“(站)在屋顶上画画”: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既可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又可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所以导致了歧义。

b组:“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养鱼”。

这两个句法结构都无歧义,“在瓶子里灌水”只能变换为“把水灌在瓶子里”,不能变换为“(坐)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养鱼”只能变换为“把鱼养在玻璃缸里”,不能变换为“(站)在玻璃缸里养鱼”: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只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不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c组:“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在马背上唱歌”。

这两个句法结构都无歧义,“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只能变换为“(住)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不能变换为“把语言学研读在大学里”;“在马背上唱歌”只能变换为“(骑)在马背上唱歌”,不能变换为“把歌唱在马背上”: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只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不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吕叔湘先生的《歧义类例》(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一文,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说是集歧义,即句法多义类例之大成,并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有兴趣的学员不妨找来看一看。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f/2/333610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