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臊子面到底读作shao还是sao
正宁臊子面,甘肃陇东地区的特色美食,其制作过程与美味程度,用一句儿歌就能概括:“揉得面儿团团转,擀的面皮纸一般,切的面条细如丝,下到锅里莲花转,捞上筷子荡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
陇东,这个位于中国北方、盛产冬小麦的地区,其居民饮食习惯深受地域和物产的影响。冬小麦经过跨年度的生长周期,淀粉积累丰富、劲道柔韧,这让以小麦面粉制作的面食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饮食选择。在众多美味佳肴中,正宁臊子面以其独特的风味与制作工艺脱颖而出。
陇东臊子面,是正宁地区的杰出代表。它的制作独特,工艺精湛,主要分为和面、揉面、擀面、做汤、煮面几个工序。而“臊子面”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因吃的时候汤太烫,面太长,要吸着吃,会发出“哨、哨……”的声音;另一种则是因为陇东风俗里,新娶媳妇进门第一天,为亲戚邻里和家人做顿面时,人们开嫂嫂和小叔子的玩笑时,会说回家吃一回:“嫂子面”。这种面条所配汤料以臊子为主,附加豆腐和青菜,人们也就称作“臊子面”,既显示和考验新媳妇的厨艺,又寓意天长地久、和和美美。
小时候,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平常饮食以一箩面馒头和“金裹银”面条为主。只有在过节、过年或家里来亲戚、自己的生日时,妈妈才舍得使用白面,为我们蒸上一笼雪白雪白的馒头,擀上一顿香喷喷的臊子面。每当这样的时刻,我最爱站在案板旁和锅台边看妈妈制作臊子面的过程,那是一种智慧与勤劳结合的唯美画面,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陇东正宁臊子面的制作过程独特,从和面、揉面到擀面、做汤、煮面,每一步都讲究技巧与耐心。一碗上好的臊子面,面条长如线,细如丝,能穿针,长而柔韧,易于消化,老幼皆宜。臊子面煎汤以洁白粉嫩、质地柔韧的正宁豆腐和大肉臊子为主材,再配以胡萝卜丁、辣椒油和绿波菜。酸汤面则以花椒水调以盐、醋,外加炒的韭菜沫、辣椒油,再撒上点香菜,色美味鲜。臊子面喷香美味,酸汤面清爽可口,人们吃后,回味悠长。
在麦黄时节,正宁地区的居民会进行“尝新麦”的民俗活动,用新收的麦子磨出的新麦面,做成臊子面,敬请老人“尝新”,以示晚辈的孝道。这种尊老爱幼的风俗至今在正宁流传,家里的第一碗面一定是先让老人们品尝,然后才是后辈们。
如今,虽然日子越过越好,我吃过的面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油泼面、干拌面、炸酱面、岐山臊子面等,但独爱正宁臊子面。正宁臊子面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那句儿歌“揉得面儿团团转……下到锅里莲花转……”在我的耳边响起,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