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检综--免疫 17』免疫缺陷的重要知识点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8
免疫缺陷病,涵盖两种主要类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与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IDD)。PIDD,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导致,可分为抗体免疫缺陷(B细胞)、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T、B细胞)、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生成缺陷五类。SIDD则由

免疫缺陷病,涵盖两种主要类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与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IDD)。PIDD,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导致,可分为抗体免疫缺陷(B细胞)、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T、B细胞)、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生成缺陷五类。SIDD则由恶性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诱发因素引发,涉及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继发性补体缺陷四类。

免疫缺陷病的特点之一是反复感染,具体表现为抗体缺陷时易发生化脓性感染;T细胞缺陷时,病毒、胞内寄生菌、真菌和原虫感染增加;T、B细胞联合缺陷时,各类病原体感染风险升高;补体缺陷时,奈瑟菌感染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时,金葡菌感染风险增加。

免疫缺陷病还与肿瘤、自身免疫病、遗传倾向紧密相关,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其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包括多种类型,如B细胞、T细胞、SCID(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和补体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典型代表,由HIV感染引起,主要特征为CD4+T细胞减少,导致反复机会性感染、伴发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AIDS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途径传染。HIV进入机体后,主要侵犯CD4+T细胞,通过gp120与靶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再由gp41介导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融合,使病毒的核衣壳进入靶细胞。HIV感染后形成潜伏感染,条件适宜时可被激活并大量复制,导致CD4+T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障碍。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包括病毒包膜糖蛋白的高变性,使抗HIV抗体和特异性CTL攻击受阻。

AIDS临床特点包括多数患者初期无症状或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潜伏期6个月至4~5年,随后出现AIDS相关综合征,表现为持续发热、体重减轻、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典型AIDS症状包括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损害。免疫学特征主要表现为CD4+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功能严重障碍,T细胞功能降低,B细胞功能异常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包括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淋巴细胞检测和核酸检测等,通过这些检测手段可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f/2/107519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