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读生的调查一
寄读生靠“边”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市各县(市)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寄读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学生家长因工作调动或是家庭常住地改变等,孩子年龄又比较小,需要跟随父母到一个新的学校读书,由于来不及办理转学,只好在新的学校寄读。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同,很多高中寄读生往往是因为成绩和重点学校的录取线相差几分,为了到该学校读书,只好在普通高中校办理学籍,然后争取到重点高中校寄读。个别寄读生在重点高中的确能学有所成,但是多数寄读生要整天担心遭受老师和其他学生、家长的歧视,遭遇学习外的压力。
寄读生没有好座位
小蔡原是某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根据她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的可能性比较小。为了提高考入大学的机会,高二下学期,她的父母通过一定的关系把她转到一所重点高中寄读。她告诉记者,在两所不同“档次”的高中校读书,能明确感觉到“优质”学校老师在课堂讲解和学生学习氛围上的差别。她开始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
不久,小蔡就感觉到来自学习以外的压力。在原来的学校,座位定期轮流按组别调换,每一个人按个子高矮在教室里的位置都是很公平的。但是在寄读校,寄读生就只能靠边坐了。老师把寄读生安排到最靠墙边的位置上,个别成绩比较好的寄读生可能会被安排坐在中间的组别上,但是也只能坐最后几排的位置。重点高中座位也定期调换,但是调位置只在中间几组进行,寄读生总是没有好位置坐。
小蔡视力不好,她的父母到学校找老师说情,要求老师在座位上给予照顾。享受“照顾”后,她的位置从后排调到第一排,但还是最靠门靠墙的位置,上课的时候,黑板上的字经常被老师挡住,有时候反光看不见,“长此以往,上课也就没有热情了,只好每节课都趴着睡觉了”。
除了位置的差异外,寄读生还要忍受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如所在的重点高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寄读生的心情,公然在班级里公布寄读生的名单,一些学生花名册也会把寄读生的名字用特别符号标识出来。高三年,学生经常要做练习卷。分发报纸、试卷和练习等,老师都要求先分发给该校学生,有剩余的再分发给寄读生,如果试卷不足,寄读生只能坐在那里干等了。
两边都不是“家”
从高一年开始,小黄就到一级达标高中学校寄读。除了每学年高中会考的时候,小黄基本和学籍所在学校没有什么联系。好不容易“熬”到高三毕业,寄读校班主任提议高考后大家回到学校聚会,经费问题由剩余的班费支付。考虑到班费有限,班主任要求大家适当交一点钱,不足部分再由老师承担,算是为同学们饯行。
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欣喜不已。小黄自认为从高一年开始就到这所学校寄读,对这里的老师、同学都有感情,听完班主任的提议后,他心中暗自欣喜。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份”问题,担心寄读生有可能被班主任排除在聚会之外,为了慎重起见,他问:“有没有我们的份?”班主任一下子也被问住,反问着:“你们,什么你们啊?”明白了所指的“我们”就是寄读生后,班主任称:“可以参加,但是要多交钱。”
同窗三年,寄读生为什么要多交钱?班主任解释说,如果不多交钱,那就要回到学籍所在学校跟那里的同学去聚会。小黄急了,自己的学籍虽然在那个学校,但是从没有到那所学校上过课,一个人也不认识,如何聚会?再说,那个学校搞聚会也从不通知自己啊。小黄真不明白,为什么快要毕业了,大家还是把他当寄读生看待,虽然名义上是比别人多了一个高中母校,却弄得两边都不是“家”。
压力中获得尊重
目前的应试教育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但是,考场的意外却影响了学生的发挥。一些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由于临场发挥欠佳,中考成绩不理想。偶然的失利让父母和孩子都不甘心,个别家长就把孩子送到重点高中寄读。小洪在初三的时候,成绩都是班里的前几名,同学、老师都认为他考入重点高中学校不成问题。
中考时候,小洪发高烧了,但是他坚持到考完最后一科。结果,他因五分之差不能到填报的重点高中学习,父母花了近两万元,为他求得到该校寄读的机会。刚开始,班上的同学都不知道他是寄读生,大家都相处得很好,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嬉闹玩笑。
由于个别寄读生和寄读校学生在接受教学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消化不了老师的教学,造成学习成绩在后面徘徊,进而破罐子破摔,影响其他人的学习。一些同学知道小洪是寄读生,怕影响自己的学业,就慢慢地和他有了距离。小洪认为,自己的基础不一定比这些正常录取来的学生差,经过努力成绩一定能比他们来得好。
正是这种原因,小洪的成绩长期都是班里的前几名,并最终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高考后,小洪回到寄读校和老师告别。数学老师开玩笑地对他说,刚开始,认为他是寄读生,却经常拿一些较难懂的习题来提问,而且成绩又占据班上的前几名,真是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虽然是寄读生,考入名牌大学不算是寄读校的名誉,但学生个人却是这些老师教出来的,正因为这一点,数学老师特别“注意”这位寄读生,晚自修辅导的时候,经常有意识地走到他附近,为他讲解困难习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