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杠杆环境下的商业银行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7
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已然充裕,但金融体系外传导受阻。近期隔夜Shibor逼近1.0%,显示银行间市场资金充沛,DR001也持续下跌,反映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水平。然而,金融体系外的传导受阻,表明资金并未有效流向实体经济。负债端,银行的传统依赖“存款立行”的模式已不再适用。随

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已然充裕,但金融体系外传导受阻。近期隔夜Shibor逼近1.0%,显示银行间市场资金充沛,DR001也持续下跌,反映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水平。然而,金融体系外的传导受阻,表明资金并未有效流向实体经济。

负债端,银行的传统依赖“存款立行”的模式已不再适用。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银行净息差下降,揽储方式受限于成本和稳定性问题。银行寻求多种负债方式以扩充资金来源,但成本偏高,稳定性差,可能带来利差倒挂和货币空转等风险。单纯依靠营销导向扩大规模可能得不偿失。

资产端,过去十年,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以房地产贷款为主,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同时,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较大,体现出政府对国有企业支持。这种资产配置模式基于广义财政基础,但存在风险。房地产市场难以保持过去十年的涨幅,贷款者经济状况多变。对部分国有企业授信往往基于财政刚兑信仰,信贷可能脱离实际生产经营,为不良资产率提升埋下隐患。

宏观经济降杠杆与金融财政化背景下,企业、政府等部门开始主动降杠杆,而居民部门降杠杆逐步显现。降杠杆过程中,金融、财政体系内外的市场主体受到影响不同,尤其是居民部门与中小企业。在重新加杠杆以稳住经济的过程中,金融、财政体系内的国企及地方融资平台容易获得加杠杆的资源,导致流动性在体系内泛滥,体系外市场主体难以解渴。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推进中,正从依赖营销转向依靠资产端质量和风险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然而,在宏观经济降杠杆环境下,资产荒现象频繁出现,导致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金融与财政体系内部,缺乏对市场化风险的有效管理。短期内风险可能被财政信仰掩盖,但长期风险暴露,尤其是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更为困难。近期发生的村镇银行难以兑付与破产事件提醒我们,金融财政化模式存在潜在风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d/2/1294799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