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宋国蒙城,亦有说法为安徽蒙城或河南商丘。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与孟子同时代但稍晚。庄子曾为蒙城的漆园吏,生活贫困,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如粪土,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请为相,但庄子不愿受官场玷污和羁绊,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庄子》思想源于老子,老庄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深邃、最有诱惑力的。《庄子》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其中《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之冠冕,其文雄放、奇幻,是了解庄子思想、感知《庄子》文学特性的关键。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特别是突出显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然而,《逍遥游》思想深藏含蓄,文章又虚实相杂、庄谐并用,因此对其旨意的解释分歧很大。魏晋玄学著名人物郭象,《庄子注》以相对主义思想解庄,在当时普遍被人接受。他对《逍遥游》的理解是: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物,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认为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作为《逍遥游》的题解,却使人们提出问题:《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与腾跃蓬间的鷃雀,它们究竟是齐大小还是辨大小?庄子的逍遥是指没有任何凭借、没有半点约束和羁绊的绝对自由。
郭象注曰: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既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这显然是一种曲解。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自由境界,即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只有将功、名、己三者完全抛弃,方能虚无寂寞,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无穷的宇宙万物之中,翱翔于无何有之乡,游乎四海之外,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逍遥的境界越高,则其所依凭者也就越大;所依凭者越大,则相对逍遥之境界也越高。
庄子曾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一切大众的逍遥,不管是高飞至九万里的鲲鹏,还是腾跃于蓬蒿间的鷃雀都是有所凭借的,因此都没能达到庄子所要求的至高境界。这段文字正说明了逍遥的境界与依凭的正比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逍遥游》中出现的寓言形象都是那种大众逍遥,也就是一种有所凭借的逍遥,这是一种有待的逍遥,一种相对的逍遥,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庄子希望复归自然,提倡超脱于现实,追求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这就是无所凭借的、真真正正的逍遥。
庄子曾把这种幻想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藐姑射之山那种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霓衣云马,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的神人等,这些都是取得了无待自由的人。这种无待的自由,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违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义的呓语。但庄子却凭借想象力把它们创造出来。这篇文章挥洒自如,想象丰富,不失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