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同济大学电子信息非全日制硕士软件工程方向考研经历感想录
我于2023年参加同济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方向为软件工程。考试经历涉及初试与复试两个阶段,分享如下。
初试阶段,我报考的是同济大学电子信息(085400)专业,细分方向为软件工程。由于考试由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代码:900)管理,实际培养则由各学院负责,如软件工程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由软件学院培养。我曾于2022年尝试报考同济大学软件工程非全日制方向,但因单科未过复试线而未能成功。
我选择坚持报考同济软件工程非全日制方向的几个原因如下:
1. 与个人工作发展规划相关联,旨在补充知识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同时争取在细分领域取得研究成果,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2. 目标在上海发展,作为来自211学校的毕业生,寻求985学校的平台,上海四所985学校中,同济大学在计算机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时,不考408。
3. 近年来,同济大学软件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复试线保持在国家线水平,对时间有限的在职考生而言,无需过高的分数要求,只需确保基本分数线。
4. 同济大学软件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难度相对较低,包括工程伦理学、基础物理学、大学计算机、逻辑思维及写作等,大部分考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
5. 同济大学软件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在上海招生人数较多。
6. 家庭经济条件受限,同济大学软件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相对较低,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考生更为友好。
复试阶段,我在初试成绩公布后,顺利进入复试。复试内容包括英语听力口语和专业综合面试。我提前准备了英文自我介绍,应对可能的英文提问,并整理了相关的材料和证书。面试过程相对顺利,但复试成绩却引起了我的疑虑。
复试成绩出现异常,与拟录取考生相比差距巨大,甚至有考生的复试成绩远低于国家线。此外,复试各评分项的分数分布也显得异常,外语能力综合分数过高,其他评分项则相对较低。部分考生的本科成绩及科研业绩评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我对复试公平性的质疑。
在复试后,我提出了复议申请,但复议过程中并未得到满意答复,疑点及异常情况并未得到合理解释。最终,我未能通过复试,被同济大学软件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淘汰。
反思这段经历,我认识到同济大学软件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的招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复试成绩的异常分布、评分标准的不透明,以及可能的不公。尽管如此,这次经历也让我有机会审视自我,重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路径。在结束这段考试历程后,我决定将精力转移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上,同时也会对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提出更多的关注和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