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身有官司的武松,为何还能在阳谷县做都头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1-27
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五代时,都的编制依然流行。军阀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温"亦选数百人

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五代时,都的编制依然流行。军阀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温"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

北宋在指挥之下设都的编制,显然也是袭用五代旧制。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规定,"副兵马使、副都头阙,并转员后,取拣诸军军头、十将补填"(《长编》卷399元祐二年四月丁未)。但军头看来并非是各支禁兵中普遍设置的军职。[《宋史》卷187《兵志》介绍禁兵各级统兵官,只有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并无军头,而同书卷171《职官志》介绍"武臣奉给"时,军头又在十将之上。《兵志》不介绍军头,也可说明军头的设置并不普遍。]

宋仁宗时,欧阳修《乞差武卫人员》奏中说,侍卫步军司"屯驻淄州武卫第六十六指挥","并无正辖官员,只有权管副都头四人,亦并是往年曾在信安军作过之人"。其中"军头刘绪"、"右十将孙荣、田荣、蔡斌"四人"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内军头及右十将","准州帖,准步军司牒,权充第六十六指挥副都头勾当"。此外,尚有军头韩筠,左十将徐吉、贺进、谷兴、段干和右十将王清、丁用、楚兴等八人"亦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将虞候、承局"(《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8)。可知武卫军中设有军头,十将还分左十将和右十将。然而据《嘉定赤城志》卷18,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额五百人,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一人外,另设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威果第六十指挥编额四百人,也设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这两指挥禁兵都不设军头。

按照规定,一都应有一百人,这与实际编制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时,尹洙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可见当时不论是马兵还是步兵,一都实际上也就是近百人。

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曾担任都头一职。《水浒传》以北宋被背景,按理,北宋的都头该是一个军职,相当于现在的连长。但武松有负责治安的管理,实际上又有元朝都头的缩影。这也反映了《水浒传》撰写的历史背景。

在宋朝,县里根本就没有"都头"这个职务。 "都头"军职名。唐中朝藩镇和禁军中的领兵官称"都将",或称"都头"。宋代于禁军中设都头、副都头,其职位低于指挥使。"都"是一个军事单位。 在县一级,负责抓捕罪犯的称"衙役"。衙役人数不多,大概有十几人,分两个班,每个班的班长称"班头"。 在县里,都头是县役的通称,即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以对县役们表示尊重。 所以,武松等人实际上也就是县里的一个衙役。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还是一个"步兵都头"。 步兵是国家正规军的一种。正规军分步兵和骑兵两种。宋朝的县一级既没有"都"这个军事单位,就更谈不上"步兵都头"这个职务了。所以,武松这个步兵都头究竟是什么职务,其职责权限是什么,就又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c/2/76925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