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①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②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③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如在小学高级阶段,就要求斟酌各地方情形,增置职业教育准备;在中学开设各种职业科,使学生既能准备升学,又能尽快就业。
第五,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①在中学教育阶段,师范学校修业年限6年,师范学校后三年实行分组选制;②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两年或后三年,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③在高等教育阶段,依旧制设立的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招收高级师范学校或中学毕业生。
第六,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此外还有“附则”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修业年限及课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二是注意特种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