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是儒家理想,而道家则提倡“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墨家则提出了“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秦汉之后,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时,将这些理想用时代精神加以解释,或提出了新的理想。
二、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注重自我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孔子教导我们,“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即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而没有修养的人则苛求他人。他进一步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多做自我批评,少批评他人,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
三、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孔子的仁学主张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强调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慈爱之心,亦即平常所说的“群体和谐”精神。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更将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政治家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
四、坚持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乾卦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明了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
五、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这种美德激励着中华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在中华文化史上谱写了新的动人乐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志士仁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理想与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
六、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我们应该进行分析、鉴别。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提法,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说明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