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水岭
定义1:分水岭是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这个概念在地理学中的地貌学领域被广泛应用。
定义2:分水岭是分开相邻流域的山脊或边界线。在水利科技领域,特别是水文、水资源和陆地水文学中,分水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形态分,分水岭可以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类型。对称分水岭的分水线位于分水岭中央,两侧斜坡的坡度和长度一致。而不对称分水岭的分水线则倾向于分水岭的一侧,导致两侧斜坡不对称。不对称分水岭在自然界中更为常见。例如,陕西西安境内的长江和黄河水系就通过一个对称分水岭分隔。
分水岭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1. 地质构造和岩性因素:在年轻的山脉中,如褶皱山区,剥蚀作用尚未完全改变山形,因此不对称的褶皱两翼会导致分水岭不对称。在长期剥蚀区域,岩性的差异或断层的影响也常常导致分水岭两侧不对称。在单斜构造地区,单面山形成的分水岭通常一侧陡峭、另一侧缓坡。
2. 相邻流域河流基准面的高低及其与分水岭的距离: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比降、侵蚀能力以及山坡的剥蚀速度。通常,当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基准面距离相等时,基准面位置较低一侧的河流侵蚀和山坡剥蚀能力较强,因此低侧山坡较陡,高侧山坡较缓。如果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基准面高度相等,那么基准面距分水岭较近的一侧坡度较大,另一侧较小。此外,分水岭两侧的降水量不均也会对分水岭产生影响。降水量多的一侧,河流流量大,地表径流丰富,侵蚀或剥蚀作用强,地形因此较陡。
巴颜喀拉山脉是中国青海省中部偏南的一座山脉,旧称巴颜喀喇山。巴颜喀拉在蒙古语中意为“富饶青(黑)色的山”,藏语中称其为“职权玛尼木占木松”,意为“祖山”。这座山脉属于褶皱山,西北至东南走向,西接可可西里山,东接松潘高原和邛崃山,全长780千米,海拔约5000米。主峰(藏名勒那冬则)海拔5267米,雅拉达泽山海拔5202(或称5442)米。巴颜喀拉山脉是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同时也是黄河的发源地。山脉北坡平缓,南坡深切,多峡谷。山麓处有约古宗列盆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