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理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突出特点。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8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它对应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它对应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地理素养的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1)明白地理科学知识的本质;(2)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3)采用地理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4)能够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恰当归类,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5)明白并接受地理学、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地理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6)对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7)具有许多和地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可见,地理素养包括了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行为活动。在现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思维活动、和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高中学生对地理学棵的兴趣趋于稳定,他们的兴趣程度反映出对于课程价值的认识,并会受到报考高校有关专业的考试科目以及向往的职业的影响。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学习的效果。所以,应尽可能的将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引入地理课程,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及国际争端的地理背景、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我国的国土整治、经济区划、对外开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其相关的自然地理原理,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可以说,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起点,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促使地理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的内容。如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长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战性,认识到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三,深入实践,感受理解地理的价值。从本源上说,地理知识的获取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野外调查中得到的,通过野外考察、实际观测采样、社会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地理知识。可见,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不能仅仅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宜从社区、地区开始,逐渐扩展到国家、世界;同样,各种地理原理和方法都需要实践观察、动脑实际操作以帮助理解,各种地理理论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积极进行教材、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与生产生活实践想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自己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进一步认识地理的作用。

第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注重学科间的结合。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是一个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随着地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过程必然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施教学。通过让学生分析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学系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增强终生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是异地球表层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科学,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相邻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也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地理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它可以将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人口、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综合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如对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地理学有具有极强的学科渗透性,许多问题,如人口、经济、政治、疾病、竞技体育等,都可以纳入地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国内外市场的分析预测,从区域经济贸易到文化往来的交流,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网络经济的开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消费者,都离不开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尽可能发挥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学科渗透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课程的价值。这样,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复杂问题的研究、拓展地理应用的范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五,多从地理学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习一门科学,最重要的是学会这门科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技术体系。美国科学院新出版的《重新发现地理学》一书这样认为,地理学的视角有三:一是从相互联系上认识事物;二是从时间变化上认识事物;三是从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上认识事物,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地理学的世界观。它总结地理学的技术体系有三:一是通过观测调查获取地理信息;二是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三是运用地图等工具展示地理信息,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地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地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实际问题;要有意识地了解反映地理学课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提高运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各类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六,改革传统的地理测评机制,促进知、能、情的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考核与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统的地理评价过多地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即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的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必然导致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僵化,学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枯燥乏味的记忆。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荡然无从,地理学科的地位也与日俱降。改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与知识测评为中心的教育测评机制,建立起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课程目标,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以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因此,中学地理的考试方式和测评体制应当进行彻底地改革,要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环节包括进去,要把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进去,考试方式应该多样化,即使闭卷考试也应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从而加强其对学生能力的引导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即使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功能。地理课程的教与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注意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注重发展学生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处理好存量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从地理学课的特点出发,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a/2/1326692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