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一年级迎新:有关新生营的设计和安排
如果说一年级的核心任务是与孩子的“ 链接 ”和班级的“ 塑形 ”的话,那么,新生营的关键词就是“ 相遇 ”和“ 节奏 ”。 老师与孩子在美好的相遇中来构建心魂与情感上的链接,并在此基础上,一起探索和适应彼此的脉动与新的节奏,在有呼吸的节奏中逐渐塑形 。
“ 链接和塑形 ”恰恰对应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其中链接是形而上的,是老师与孩子心魂上的,是育人、是道,是体;塑形是形而下的,是群体性的行为和习惯,也是技能的习得,是术、是用;教育即不断的调谐、整合与平衡这源自上下的两部分。在新生营、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需要对这两部分有意识,把握其平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实际操作来看,我感觉新生营的意义和作用重大,非常必要。虽然新生营只有2~3天,但因为新生营在玫瑰典礼之前,相当于孩子和老师小学生活的预演,心理感受不同。而且新生营到正式开学还有1周左右时间,也便于根据新生营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相关的准备工作。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给了孩子一个更轻松的预备时间来清理暑期的繁杂心绪;熟悉校园、教师和同学;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从教师角度,也是一个很好的相遇与准备时间,以便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节奏来更好的迎接孩子。从家校合作的角度,也是家长了解学校和老师,从幼儿园调整到小学阶段的重要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生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需要策划与准备。只有对新生营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目标和内容有了相应的策划,才会收到更大的效果。这里的框架和内容,一方面需要自己思考、收集;准备;一方面需要向其他教师请教和讨论。
新生营日程是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基础。时间是教师最宝贵的资源,了解了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才能会有比较实际的目标设计和可行的实施。另一方面,新生营的时段安排应该与小学日常的时间安排基本一致,以便孩子能够更好的衔接后续的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基本围绕“相遇”和“节奏”展开。美好的相遇需要孩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感,这首先来自对环境的熟悉、对社交的熟悉、对基本生活工作任务的胜任。所以孩子首先要认识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和老师同学。而“节奏”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重复的行为活动中来培养良好的群体习惯。所以要让孩子能够去“做”,首先要让孩子能“听”。所以“聆听-反应”是一开始就要重点培养的习惯/素养。
新生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认知内容的教授任务,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作为“相遇”、“体验”、“节奏适应”和“群体塑形”的途径。主要的教学环节内容如下:
晨圈应该包括最基本的几项内容有:拉圈演练、排队演练、感受晨颂、自我介绍活动/游戏、歌曲童谣、节奏律动等。另外,我还应用了点名(register)拉圈,点名可以让全班同学的名字反复出现,一方面促进“每个人都是班级整体的一份子”的集体意识,也能促进孩子间的相互认识,促进社交。此外,点名的过程与课前握手问候的程序还都有观察孩子状态的作用。
晨圈中的一些呼吸圈(收缩-扩张)对于孩子的意识发展和班级塑形很有好处,具体设计时应该予以重视。
游戏包括户外游戏和室内游戏。游戏课应该作为独立的科目课来实施。户外游戏可以是校园定向(Orientation)、圆圈游戏(例如找朋友、鸭子鸭子鹅)、简单的群体游戏(与聆听和指令听从相关的游戏、和基础感官发展有关的游戏等)和自由玩耍。自由玩耍既是儿童当下的需要,也是宝贵的儿童观察时机。当然,教师自得其乐的参与玩耍也可以很好的促进和孩子的链接。户外游戏中对于拉圈、排队、集合、解散的练习也很重要。
室内游戏活动可以包括一些基础感官发展相关的游戏(例如地板运动,触觉游戏等)、手指谣、和听指令相关的游戏(例如西蒙说等),还有一些感觉比较激烈,不太适合放在晨圈中的圆圈游戏(例如汪汪汪谁家的狗、这条小路能不能过等)。
故事作为主课的一个环节引入。新生营的主课至少保留Opening,Rhythmic Section和Story三个环节,中间的Recall和Work可以灵活一些。故事可以包括一些和季节相关自然故事,或与文具材料或手工材料引入(蜡笔蜡块、纸张、竖笛、羊毛等来源)相关的自然故事。童话故事则以格林童话为主。
故事环节除了故事讲述之外,还需要注意故事氛围的营造。可以适度的运用窗帘、蜡烛、竖笛、莱雅琴、手偶等要素。
手巧才能心灵,手工活动更是对意志力和专注力的良好锻炼,也是对崇敬心、感受力和审美品味培养的土壤。新生营的手工可以在认识羊毛/粗棉线、缠线团、拧绳子、一指编/四指编等中选择。手工活动也是观察孩子的重要窗口之一。
手工课应该作为独立的科目课来实施,有开始和结束,最好和未来手工老师的课堂节奏保持基本一致。
绘画包括主课内绘画和自由绘画。需要设计的相关环节包括:蜡块引入(蜡块故事,发放蜡块,感受蜡块),蜡块介绍和示范(爸爸边、妈妈边、宝宝边),发放速写纸/自由绘画本,天地两边,蜡块画示范等。
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感受力、审美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应该作为独立的科目课来实施。音乐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例如本班的召唤歌、儿童歌曲《小白船》、《星星与蒲公英》、《银桦林好地方》、《金箩银箩摆摆》、《白浪滔滔我不怕》等)、听觉/音乐游戏(听音辨位、五度音程的拍手,敲手指,搓手,坐姿跺脚等)和五音竖笛(取用、保养和放置竖笛、指法示范(小鸟)、基本小节奏等)。
新生营期间可以不引入竖笛。
湿水彩和塑形(蜂蜡、泥塑)可以作为独立的科目课进行,根据具体情况,个人感觉新生营阶段蜂蜡塑形较为适合,重在蜂蜡课的流程和氛围营造,可以自由塑形,老师根据孩子的作品即兴创作故事。
主要针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活动进行示范和学习。包括问候握手行礼、换室内鞋示范和游戏、书包、水壶的放置,挂取衣服、搬动和放置桌椅、劳动工具的使用和保管等等。
自由玩耍可以放在户外游戏课或自由活动时间中,主要是校园内自由玩耍,其中沙坑、水坑、游戏攀爬架、悠绳等是孩子的重点游戏区,也是他们社交的活跃区。如果前两天感觉集合、解散、排队等表现不错,也可以安排农场内自然散步。前提是大家听指挥,将农场中的散步看作是一种孩子赢得的奖励。
在日常教学组织或活动中常常需要孩子分组进行,小组也是孩子进行社交沟通的另一个平台,所以可以考虑孩子的分组。同样的孩子的座次也需要考虑。(学号应该提前定好)。具体的分组依据也可以是生日、星座、气质类型等等,也要考虑到性别的平衡。新生营期间可以先观察不分组,座次也可以先随机,但后续需要定下来。
考虑到每班的人数和值日的需求,一般就会有四个组,每个组5人左右。组名最好是简单自然事物,同时包含了老师美好的祝福。
餐点时间也是重要的习惯培养的群体塑形场景。教师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
除了课上老师可以选小助手帮助老师完成一些分发、收集、整理工作外,孩子还需要每天参与值日打扫,通过劳动来促进身体发展,并获得劳动的成就感。日常值日的重点是教室内外的清洁和餐点的取送。因为一年级孩子的餐具在教室里清洗,所以还需要有打水、倒水、清洁水盆的工作。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幼儿园,其劳动的经验和之前养育者的要求相关,总体来说,个体差异化很大。从如何拿扫帚,如何扫地,如何使用拖把,如何用抹布清洁,如何处理桌子下面等,所有的这些小地方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去示范,教授并检查。孩子的劳动习惯和技能都需要家庭的配合,让孩子在家里生活自理,并参与到家庭劳动中也是最初家校交流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新生营阶段老师可以多多观察孩子,并让孩子逐渐有参与劳动的意识和习惯。
具体内容请见后面细节部分。
按照校园课程安排的作息时间表,安排上述的教学内容,重点考虑到吸入与呼出的节奏。在新生营期间来探索一日的节奏。因为新生营和开始的一个多月所有课程都是主班老师来带,所以可以灵活掌握,尝试-观察孩子和自己的状态-调整。
这里的流程安排最终会细化为一日教案,这里不在详述。
新生营需要准备玫瑰典礼故事,和用于新生营每天课堂的教学故事、自然故事,以及滋养故事:《格林童话》。需要准备的歌曲包括:召唤歌、蜂蜡歌、湿水彩歌、饭前感恩歌、结束圈歌曲等等。
需要实现确定孩子的学号(魔法数字),并准备和裁剪湿水彩纸作为名字贴。根据教室里的设施,需要准备至少6-7套不同尺寸的姓名贴(椅子、课桌、衣钩、书包架、鞋架、画板架、储物柜/橱)。打算分发给孩子的自由绘画本或练习本也需要写上孩子的学号和姓名。另外需要提醒家长给孩子的餐具、水杯、竖笛、蜡笔等用品上贴上名字贴或记号。
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包括:
手工课材料:羊毛线(缠毛线团、一指编等)、棉线(拧绳)、羊毛(认识羊毛)
塑形课材料:蜂蜡(提前分好合适的大小,不宜太大)、塑形软陶泥。
教学文具用品:速写纸、蜡笔蜡块、练习本、主课本等;
家长营材料:用于家长营的围裙布、手工袋布料等(需要实现剪裁成合适大小,并提供相应的图样)
教室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黑板平整和刷漆、墙壁粉刷彩绘、必要的搁板和储物架、四季桌和装饰物,以及教学用具(如粉笔、色粉笔、板擦、湿水彩材料)、清洁工具等。
新生营前2周需要向家长正式发通知(之前也有提过),给出新生营的日程时间和相关要求。可以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来给出信息,例如:
新生营提到的“链接”和“节奏”都不是单方的,教师同样需要构建链接和适应节奏的过程。教师对新生营的心理预期应该合理,一方面放松心态,充分享受与孩子们的这次相遇机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和问题,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探索更好的方式。
新生营的教案应该尽可能的细致,以便老师更灵活的应对各种情况。从实际操作来看,比较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准备2小时的内容在1小时内就全部做完了。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提醒自己慢下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后续几天的教案内容。
按照要求完成日常值日工作
分配每日工作:(一个板块一轮换,差不多1个月一个轮换)
湿水彩值日组(1周1换,4~5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