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深入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促进核心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和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大幅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科研组织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科研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构建新机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优势。
二、深化科技人才评价聘用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方式,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单纯量化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探索国际同行评价,发挥科技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探索建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人员聘用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流动合作机制,鼓励高校将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的绩效纳入职称评聘条件。完善科技人员薪酬分配体系,推动高校关键科研岗位年薪制试点。
三、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深化对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认识,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鼓励高校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咨询建议,提高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教育教学的水平。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技术转移机制,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高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以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活动。
四、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统筹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与相关部委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强化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性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高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和绩效评价,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扩展资料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根据《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2年3月14日,教育部以教技〔2012〕4号印发《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分形势与需求,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快建设高校创新体系,高校创新计划,保障措施8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