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课的学生自主学习
紧牵风筝的线 让它飞得更高远
——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的教也处于被动的教的状态。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倡,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引导学习自主学习呢?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翱翔。
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没有新鲜感,认为知道的已经很多了,学习的动力不大,他们感到的是被迫学习,因此,导致一节课下来,事倍功半。
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而是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那么,很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讲过的知识点印象模糊或一点印象也没有,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通过这种参与,吸引一部分学生,引发他们参与的意识,唤醒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间接地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一言堂”已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桎锢。如何才能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语文知识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语文学科中又有许多理性知识是学生不感兴趣,难以理解、领悟的。针对这种情况,为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 习知识的当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就成为首选了。采用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分式,对有些教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