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定社会
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认真做好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各项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结合点,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涉法诉讼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纠纷和矛盾。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处理重要来信和来访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谁接待,谁负责处理到底。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投诉,必须及时处理,认真反馈;对不正确的要耐心解释和说明,绝不能置之不理。应经常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形势,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立足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规律和特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依靠群众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经常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要与群众商量,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扎扎实实的实际措施和具体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也要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要善于做思想工作,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加强与群众的沟通,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反映意见和解决矛盾纠纷,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在法制的轨道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把平安建设的重点放到基层,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落实到基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网络。我国空前的社会变革使社会管理对象、范围、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对社会进行管理。城乡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特别是社会基层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有效载体。大量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发生在基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也要依靠基层。应坚持把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全面推动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加强县乡两级维护稳定机制建设,对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巩固治理,使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到底。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动员方式,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严密防范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群众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