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控知识之:隔离的知识
隔离,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阻止病原体从患者或携带者传播给其他人的措施。隔离的实施是基于对疾病传播途径的理解,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空气传播涉及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这些粒子通过空气流动传播疾病。飞沫传播则是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通常直径大于5微米,能够在空气中短距离移动,进而感染易感人群。接触传播则是指病原体通过手或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导致疾病的传播。
在制定隔离与预防措施时,首先要根据疾病的具体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以及空气传播等,结合实际情境来实施。如果一种疾病有多种传播途径,应同时采取针对每种途径的隔离与预防措施。隔离病室应有明确的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进出。黄色标识代表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则代表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则表示接触传播的隔离。
对于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水痘、麻疹等,应确保病人单间安置或在负压病房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转运,且在转运过程中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病人病情允许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通风设施的加强与空气的消毒是必要的措施。
接触经空气污染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区域流程,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并在离开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穿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并在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或穿防护服。接触患者及其体液时,应佩戴手套,确保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针对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SARS、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等,应确保病人之间的距离在1米以上,利用自然通风,无需特殊处理空气。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在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并穿戴隔离衣或防护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佩戴手套。
对于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及伤口感染等,应将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在同一房间。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并尽可能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在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穿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佩戴双层手套,并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时,应穿戴防护服。离开隔离室前,应脱去隔离衣或防护服,摘除手套,并进行手部清洁或消毒。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至关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