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所发现的问题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
一、注重知识储备,奠定坚实基础。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建立在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基础上的,需要分析、综合考察事物或现象的各种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发挥想象,提出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是简单的事情。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与新知相互作用,形成冲突,产生困惑、疑问,从而产生问题。所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坚实的底蕴基础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不要放弃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基础。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可以倡导学生“先学”,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就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入,就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的问题才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二、提供时间和空间,鼓励个性思考。
1、构建环境,让学生“乐疑”、“ 想问”。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特别强烈的,在低年级表现尤为突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年龄越大越不爱问?越大对身边的事却越不关心?一方面是由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所导致的,更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环境点点滴滴的“扼制”。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性思考,乐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大胆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圆的面积一课学习量较大,同样,我是让学生先进行自学。通过自学,我发现学生的问题记录本上居然能够质疑并提出这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圆”一定或只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吗?能不能转化成别的图形来思考呢?”说实话,在看到这个问题之前,我还真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只想到如何把教材上提供的“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帮助学生弄懂、弄透。于是,我在上课之前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带有“准备”的进入了课堂:
师: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了些什么?谁愿意上台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各种各样书本上都有的知识点)
师:那么,你们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吗?
“圆能不能转化成别的图形来思考呢?一定要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吗?”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按捺不住地说道。
师:噢?通过你的问题,我知道你一定有着很深入的思考,你的问题对图形面积的推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的质疑是正确的,“圆”的确可以转化成其它的图形来推导面积。(教师课件出示并作简单地介绍:把一个半径为r,周长为C的圆平均分成16份,得到16个扇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相当于这个圆周长的1/4(即2πr÷4=πr/2);这个三角形的高相当于这个圆半径的4倍(即4r)。三角形的面积就是πr/2×4r÷2=πr2,所以圆的面积就是πr2。)
还没等老师全部解释完,就有学生在下面嘀咕道:“太复杂了”。
师:很多同学都感觉到和书上的方法相比,转化成近似三角形比较复杂。所以,在今后遇到不会的图形面积的推导时,应该怎么办?
生: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图形去解决。
……
以上学生所发现的并提出的问题,似乎对于“圆的面积”一课的学习不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会耽误教学的进度。但是,学生的这一问题是具有个性思考的,学生既然提出了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则会失去质疑和提问的兴趣,数学就不再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2、指导方法,使学生“善疑”、“会问”。
一节课仅仅40分钟,学生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如果教师一味的满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学会”不如“会学”,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意义,所以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须的。从理论层面来说,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现实情境给定的信息,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逐步尝试根据给定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或猜想,从观察、实验、类比、归纳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原问题的条件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在回顾与反思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等等。
实际操作中,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还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有时,教师应暴露自己分析情境、产生困惑、逻辑推理和组织语言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先进行初步的模仿;有时,可以追问学生是如何思考并提出问题的,使学生之间能够分享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此外,当有学生提出问题后,后面的学生会受其影响,提出的问题较为相似,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试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