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文化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特点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8
1、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了其实用价值。商品的设计、包装和广告等非物质因素在生产和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这种商品的非物质化与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的生产密切相关,对控制和操纵消费品味和时尚具有重要影响。符号价值被视为与商品

1、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了其实用价值。商品的设计、包装和广告等非物质因素在生产和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这种商品的非物质化与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的生产密切相关,对控制和操纵消费品味和时尚具有重要影响。符号价值被视为与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同的第三种价值。商品的第三种价值包括信息价值、体验价值和符号价值,其中符号价值是商品信息价值的表现,卡尼曼称之为体验效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第三重属性的存在。例如,结婚戒指,它的符号价值显然不同于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2、超现实(Hyperreality):物质消费转化为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在后工业消费社会,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功能属性(实用性),而是其社会属性,即符号价值,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电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符号形象充斥电视并被发挥到极致时,人们实际上进入了鲍德里亚所说的模拟世界或时代。消费品已经具备了和广泛的形象及符号相结合的能力。这种结合遮盖住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成为商品符号(Commodity-Sign)。当以电视为核心的消费文化利用难以计数的符号和形象流动生产出无休止的现实模拟的时候,消费者往往失去对现实的把握。在这个模拟的时代,是“原版”还是“复制品”已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参考点不在了,真实也就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3、仿像(Simulation):人们的消费意识形态被主宰。在鲍德里亚的眼里,这些电子时代通过色彩及其他方面的处理混合而产生的形象比真的东西还要真。但从这种模拟或者比真实还真实的形象符号中是不可能发现真实的。这是引导并操纵消费者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大型技术集团得以实现从引导到操纵这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广告和传媒,文化作品和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包括广告、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通过与所欲推销的商品有关或无关的形象来操纵人们的欲望和趣味,构造消费意识形态。人们先体验到了那种商品的图像和使用那种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确了我们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的意义以及自我主体的形象,我们才去购买那种商品。

4、躯体意象:给消费者制定审美标准。在消费文化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文化等,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躯体形象。身体被商品化,逐渐神话化。神话身体的主导主题是“美丽”和“色情”。躯体被认为是快乐的载体。在这里,理想的躯体意像是青春、健康、苗条与美丽。电视与电影等媒体反复地暗示柔软优雅的身体、极具魅力的脸上带酒窝的笑,是通向幸福的钥匙,或许甚至是幸福的本质。通过物的堆积来完善躯体。为了让自己美丽,女人们只得大量购买香水、按摩、疗养。人们只能通过“买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们只能通过堆积物品来显示自身,否则找不到更好的、让整个社会都认可的途径。渴望或追求美丽的冲动便转化为占有物品的冲动,即身体与消费品的等同。

5、享乐主义:新的道德观。新的大众英雄的树立。消费是现代社会的英雄(美德),这不仅因为消费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而且是因为消费主体构成了现代主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节俭苦行的人被再教育。那些习惯于节俭苦行的工人现在必须接受再教育,接受以享乐的生活方式。而教育者就是广告,引诱人们参与原来限于上层人的商品消费。制造新的消费者。广告通过嘲讽勤俭、节制、稳定、耐久、适度等清教徒观念,广告大力促进了传统价值观的瓦解。当代广告让一个家庭主妇焦虑地瞧瞧镜子中的自己是否像广告中的那位35岁的太太一样,因为不用Leisure Hour 电子洗衣机、洗碗机而憔悴不堪。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消费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有权实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种个人的需求和欲望不应被外部的权威剥夺或压抑。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8/2/1319957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