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舒里希特人物评价
卡尔·舒里希特,他的形象就像“一所旧学校”般质朴而深沉。在那个指挥家们常常终身服务于一个乐团的时代,他却在Wiesbaden担任首席音乐指导长达21年,直至1943年,期间他享有极高的声誉,尽管他的名字并未因其商业录音而广为人知。1938年,他为宝丽金录制了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尽管晚些时候才被人熟知,但其水准丝毫不逊于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乐团(参见Iron Needle 1938的唱片)。
1939年在鹿特丹的传奇录制中,舒里希特因代替生病的门格尔贝格指挥马勒的《大地之歌》而备受争议,因反纳粹的立场而遭受指责。尽管职业生涯长达31年,他在Wiesbaden退休时遭受纳粹的冷遇,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关系却极其亲密,他们视他为尊敬的象征。舒里希特的音乐风格体现了他的低调和对原作的忠诚,他追求的是音乐的纯粹和完整性,避免夸张和个人色彩的添加,这种对音乐的执着使得他的表达方式并不浮躁,反而展现出深度和内涵。
舒里希特的选择和坚持,如同“老学校”的理念,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音乐本质的坚守。他的音乐并不追求表面的华丽,而是以服务音乐和忠实于作品为核心,这种稳重与专注虽然有时可能显得保守,但却能引导有素养的听众发现意想不到的音乐魅力。
扩展资料
卡尔·舒里希特(Carl·Schuricht 1880.7.3–1967.1.7),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1岁他尝试作曲,15岁的他首次指挥乐队;1901年任美因兹市立剧院担任合唱指挥,后就读于柏林音乐高校;1912年任威斯巴登市立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33年他被任命为柏林爱乐乐合唱团指挥,此后相继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1944年他离开德国。50年代,他在欧美等国巡回演出,相继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出席萨尔斯堡音乐会,还作客柏林和伦敦;在1960年被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荣誉会员;1967年在瑞士去世。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