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的重要性
内化作用(internalization)是指吸取父母或崇拜的对象之价值观、信念或思考方式等,使之成为自己的内在想法。
课堂对弱智儿童品德教育有“内化”作用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障碍,造成认识能力低下和人格缺陷,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品德,成为社会人,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一些常规的准则,纳入弱智儿童的思想认识之中,进而逐步形成他们的行动指南,成为控制行为的内在力量。这就是健康品德“内化”效应的本质意义。
作
速化作用
弱智儿童品德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这也是对弱智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对弱智儿童
内化作用
进行什么是“祖国”、“人民”?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什么是“纪律”、“礼貌”等教育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弱智儿童往往难以深刻理解。然而,把生活中涉及的具体事物、现象再现于课堂,这就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源,这样对弱智儿童的理解能起到速化作用。例如:对“祖国”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电视播放《国歌》的图像引入教学活动;再出示中国地图,并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进行讲解:革命前辈为祖国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故事,祖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发生巨变,从现实生活入手帮助弱智儿童理解“祖国”的意义。又如:“礼貌”一词,把实际生活中讲礼貌的案例、故事、小品带进课堂,让弱智儿童去看、去想、去说,以象征性的手法传递案例中品德教育的内涵。这样,对“礼貌”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可以说,对弱智儿童的品德教育,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帮助弱智儿童形成正确地认识,并内化为健康品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对弱智儿童形成健康品德起着速化作用。
同化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的不礼貌及不轨行为都能影响弱智儿童认知混乱,而出现是非不分的不良品德现象。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虽然都是生活中极其微小的事情,但是这些对弱智儿童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良的影响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如何及时进行教育,向正确方向引导呢?如:小红走路时不小心踩了小明一脚,小明该怎么办呢?乘公交车,有人上车抢座位,不给老人让座,“我”应该怎么做呢?等等。因此,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要善于观察,勤于了解,采取形象化、鲜明化、示范性强的教育手段,对弱智儿童进行是非的判断教育。把这种教育纳入弱智儿童的认知结构之中,促使他们向客观存在的品德标准相融、逐步实现同化的目的。如:在《遵守交通规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插图,说明红黄绿信号灯在指示市民遵守交通规则中的重要性,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既不是合格公民的行为,又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弱智儿童向遵守交通规则相融的同化行为,达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